English

国运所系 人文情怀

2004-05-07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走近新科技丛书》由中国人民大学刘大椿教授主编,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第一辑五本:《转型驱动力――现代科技革命与社会变革》,《国运所系――科技战略大抉择》,《产学创新的平台――从硅谷到中关村》,《双刃剑的困惑――技术价值的分析》,《从书海到网路――科技传播的演进》。

丛书把新科技革命与社会论及国家发展的命运联系起来,多视角、多路径探讨了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对读者认识科学发展观并贯彻于实践中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是一套充满时代感和科学精神,富有创新性的丛书。

该丛书出版后,国内多家报刊进行了报道,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并来信对该书作了很好的评价。

丛书主题体现了对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深切关注,无论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来看,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

金吾伦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博导,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丛书是从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作为主题展开论述的。这个主题无论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看,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基础资源,也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保证。

胡新和 (中科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当今时代,科技创新已成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它一方面在理论上极大地拓展了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的视野,另一方面,更在实践中则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成为国家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因而也必然成为全社会,尤其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如何正确认识科技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如何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我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杠杆作用 如何正确把握和传播科技内在的精神内涵,使全体人民都能更全面地享有科技进步带来的福祉 这些问题都要求我们理解当代新科技,首先要“走近当代新科技”。刘大椿教授主编的《走近新科技丛书》的价值,正在于从不同侧面和视角,展现了这样一种时代主题,满足了当代中国人的这么一种需求,无疑是十分有意义的。

赵敦华(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博导 ): 这是一套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学术佳作。其特点在于突出了当代“新科技”的特点,既有深刻的理论分析和真知灼见,又有解决科技政策和社会实践的新思路。前者如《转型驱动力》和《双刃剑的困惑》两书,后者如《产学创新的平台》、《从书海到网路》和《国运所系》三本书。

《转型驱动力》和《双刃剑的困惑》两书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密切联系我国国情和科技界、学术界的实际,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历史、现实作了比较全面和相当深刻的分析,并对科技生产力未来发展方向作了前瞻性的预测,提出了兴利除弊的主张。这些主张包括:技术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结合,技术发展的人性化方向,以现代科技革命为社会转型的主要动力,以解决社会矛盾和市场体制问题,在思想上消除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虚假对立,等等。上述主张是通过对大量的思想观点的梳理分析,通过中西科技文化的对比,经过深思熟虑而提炼出来的,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对各级政府的决策,对学术界的理论研究,对群众的普及教育,以及大学生的普法教育,都有广泛的影响和积极的推动力。在这一方面,这两本书是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的一个成功的佳作,值得向社会各界推广。

陈新夏(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院长、教授) :丛书以世界范围的高新技术发展和我国现代化建设为背景,以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为宗旨,从多个角度对影响当代社会发展的高新技术进行了哲学层面的分析和介绍,对科技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深度探讨。选题前沿、贴近时代、资料翔实,既注重对高新科技的阐释,更注重挖掘和揭示其社会价值和意义,注重对新科技社会影响的理性分析,贯穿求实求真、批判创新的科学精神,体现了对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深切关注,是一套高水平的、具有理论创新性和重要现实意义的学术著作。

郝立新(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处长,哲学系教授、博导) :丛书品位较高,立足于学术前沿,反映了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展示了中国学者对当代科技发展的学术沉思和战略思考。丛书视野开阔,视角独特,多维度地考察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的发展规律和未来走向,深入探讨了科学技术与社会变革的关系,阐述了科技发展战略的总体框架和具体思路,为读者提供了了解当代科技发展总体图景和基本走向的窗口。

丛书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它让人们“从科学、技术和文明的全景视角理解科学的全貌,透视科学的精神实质”,立意高远,富有理论创新

金吾伦:丛书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它让人们“从科学、技术和文明的全景视角理解科学的全貌,透视科学的精神实质” 总序 ,然后再引导读者对当前几个重大经济社会问题加以关注,真正贯穿了全书主题,“走近现代科学技术”,“走近人类的目标”。

我重点读了刘海波所著《国运所系》,因我从去年开始参与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的中国科技体制改革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国运所系》正与此密切相关。该书作者对当今世界各国科技战略决策有深入的研究,精当的了解。他指出了当前国家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已有了深刻的变化,强调了科学技术在国家体制中取得了重要位置;科学技术与国家或企业形成了命运共同体,科学技术战略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从美国和日本的发展的案例分析中得出:政策是权威和知识的结合,每个国家都在体制和机制上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科技政策决策方式;在此基础上作者强调了“如果科技政策制定和科技评价的改革跟不上,就会影响科技政策实施阶段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 209页 。这些案例分析与所得出的观点对中国的科技体制改革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中国科技战略选择很有启发意义。

韩震(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哲学系主任、教授、博导) :这是一套很有创意,立论较高,颇有学术价值的丛书。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第一,把新科技革命与社会论等及国家发展的命运联系起来,使读者很容易激发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第二,把新科技革命现象的丰富资料与深入的哲学理论分析结合起来,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之中获得很多启迪;第三,不是简单地描述新科技革命的过程及后果,而是处处巧妙而自然地进行矛盾分析,揭示了科技革命内在的辩证性,并试图以价值分析为其确立引导性或规范性的提示,体现了作者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人文情怀。

《转型驱动力》一书以宏大视野和理论构建,以翔实的材料和数据,重新确证了科学技术的原始性的革命力量,并结合当今社会的转型描绘了新科技革命与市场经济的互动关系,并把雄辩的事实与理论转化为强烈的伦理责任。

《双刃剑的困惑》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对《转型驱动力》一书结尾处提出问题的进一步展开或补充性分析。其细致的论证与辨析,很容易让人联想到18世纪启蒙时代的卢梭。卢梭对社会进步代价早期预警不时提醒匆匆前行的人类,我们读者在对这套丛书阅读中同样也感受到某些令人清醒的警示!

肖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科学与公共事务研究所所长、教授) 《转型驱动力》一书,为科技与社会 STS 的研究开辟了新视角,挖掘了新的深度,尤其在分析科技发展的社会变革功能上,提出了深刻而独到的见解,而且该书的可读性强,切入点鲜明,一些新观点极富启发性,对我国选择适当的科技发展战略及社会发展模式都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是一本将理论和现实有机结合的学术专著。

在组织各本著作时,不是勉强追求“面面俱到”的“全面性”,而是凸显了几个主题,各书的研究角度既自成体系,又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李伯聪(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教授、博导) 丛书名为《走近新科技丛书》,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主题范围,但在组织各本著作时,不是勉强追求“面面俱到”的“全面性”,而是凸显了几个主题,努力做到使每一本书都有新意,有创新,使读者读后真正能有所收获。这“作者有创新,读者有收获”的标准和要求,现在已经被一些人当成了“套话”,但真正达到这个要求,实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转型驱动力》以“现代科技革命与社会变革”为副标题,是关于这一重大主题的一部难得的力作。内容丰富,视野开阔,不但涉及了国内外学界的许多现论观点,而且涉及了中外历史和现实中的许多事实和材料,作者把中肯的细微分析和大范围的综合结合起来,显示了作者的真知灼见和理论深度。就涉及的范围而言,该书可谓视野宽广,但在写作结构上做到了“宽广而不散漫”,把材料范围的“宽度”与理论分析的“深度”结合了起来。

吴彤(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授、博导) 丛书思维顶层的设计很好,各书的研究角度既自成体系,又相互配合,相得益彰。仔细思考,以大椿教授、段伟文的《转型驱动力》首先在宏观角度论述了现代科技革命与社会变革的关系,探讨了科技体制、社会制度、变革中的人文关怀等重大问题,给了我们一个宽视野、有深度的思考;然后是刘海波所著《国运所系》在中观层次论述了科技战略以及中国、美国和日本的科技战略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该书体例新颖,材料充分,特别是两个附录列举和梳理了中国科技政策的分类和演进,读后感受良多,受益匪浅;再后,另外的三本不同视角的著作像三足鼎力,给上面的宏观论述以具像支持。

许全兴(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博导)

《双刃剑的困惑》一书中关于技术的本质在于“优化操作的重复”,关于技术知识与科学知识的不同、关于技术中的创造性思维与科学中的创造思维的不同,关于技术与价值的内在统一和技术的人文价值等论析,颇有新意,给人启迪。作者将技术理解为广义的技术,拓展于社会,这是值得称道的。

董光璧(国科学院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觉得《产学创新的平台》一书的作者提出的体制的缺位问题最值得重视,在我看来人类社会已经走过了从技术主导和制度主导而进入到观念主导的时代,但我们的国家还处在从技术主导向制度主导过渡的阶段。我国已经从科技体制改革进入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新时期,本书有关制度缺位的论述为乐于思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人们提供了有益的启迪。

徐志宏(中国人民大学组织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从书海到网路》使人进一步认识到,一部科技传播演进的历史就是一部科技发展的历史。从原始人类用肢体语言、结绳记事来表达思想到信息时代互联网的普及,科技传播延伸到哪里,科技之光就照耀到哪里。从中受到了一次生动的科普知识教育。

吴 彤:我想这套丛书的出版,反映了刘大椿教授历年来一直关注的科技革命与当代社会研究,多年来,大椿教授所思所想,一直立意很高,问题意识很强,每次见面所谈,总能够给人以启迪,我以为,他们坚持了一个人文学者的知识分子情怀,其研究成果的确推进了这个方面的国内研究,这套丛书肯定会成为以后研究科技革命和当代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的文献。

走近新科技丛书刘大椿主编江西高校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