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北羊市口

2004-05-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夏桂廉 我有话说

2000年前,北京崇文门外最热闹的地方当属花市大街,它犹如崇文区的王府井。花市大街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商业街,在花市大街以北崇文门旧城墙以南,与其平行的有四条胡同,那胡同都很长,从崇文门绵延至东便门,约有1.5公里。北羊市口是把这四条胡同断开的一条南北向的小街,其北端至旧时的护城河,南端至花市大街。

北羊市口是给生活在崇文门外胡同里的人们带来方便的一条小街,多半是这个缘故吧,它便成为这里的一个小小的交通、商业、服务业中心。

我在崇文门外的胡同里生活过多年,北羊市口也便给我留下深刻的记忆。

北羊市口街道不宽,偶尔一辆小汽车经过都要蜗牛般爬行,两边走路、骑车的人或侧身、或下车让路。但这样的小街上却是商铺林立、分外热闹。

最热闹的地方当属其中部以南至花市大街一段。路西向南先是大众电影院,然后依次是理发馆、国营副食店、庆仁堂药店、鞋帽店等。北羊市口南口竖立着一座木质牌楼,那牌楼可能是大众电影院制作,牌楼虽不是雕梁画栋,却也极有特色,两个粗大的立柱支着四周由木格组成的宽匾,匾上有雨檐,匾中书有大众电影院5个字。小街竖立这样的牌楼在北京尚不多见,为此,那牌楼不知曾吸引多少学美术的学生前来写生、素描。北羊市口路东由南向北分列的是小人书铺、荣元恒饭馆、国营猪肉店、粮店、青山居茶馆、牛羊肉店、豆腐房等。

50年代我家住在崇文门外的第一条胡同里,胡同与北羊市口相交处,虽不算热闹,但这里的一间小副食店却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那时,一些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私家小店,尚有残余。那间小副食店是父子经营,主人是位留着白胡子的老头儿。他慈眉善目,做买卖或与人交道时,都是一脸和善的笑容。即便是我们这些刚上学的孩子,到他那里买东西也是如此,因此这小店的生意也算红火。老人的两个儿子都是虎背熊腰,老大的脾气有些像父亲,见人说话十分客气;那老二却是极少说话,老实的不行,在店里总是忙上忙下的干活。小店给邻里带来方便,常常是中午做母亲的切好面条甚至是饺子下了锅,发现没醋,才会站在门口,拉长嗓音喊在胡同里玩耍的孩子,尔后递过瓶子和两分钱:“打醋去,回来吃饭!”。

读小学时,走羊市口最喜欢去的还是大众电影院,那时能看上一场电影不亚于过年。大众电影院的放映室、售票处临街,售票处前五颜六色的电影招贴画自然吸引我们;放电影时,嗒嗒的机器声和断断续续从电影院里传出的音乐声更能留住我们的脚步。看到放映员在装有机器的高台上,忙上忙下,我们都会有新鲜感。当然最让我们好奇的还是那机器镜头射出的聚光中,放出的是什么电影。

大众电影院的放映员是个长得很精神的小伙子,他留着高高的大背头,唇上还蓄着小胡子,但人很谦和,遗憾的是走路微微有点踮脚。小伙子那时正当年,因此也颇得胡同里一些姑娘们的青睐,一些大娘们也愿给他张罗。后来他真和胡同里的一个梳着大辫子的姑娘好上了。时隔不久,那小伙子和大辫子姑娘并肩走在小街上,人们都会羡慕地指指点点。

生活的长河滚滚向前,北羊市口随着时间的脚步也在不断变换着它的容颜。“文革”中,北羊市口的小店纷纷关闭,只剩下一些国营店面。改革开放后,小店逐步复兴,20世纪80年代后期,街上几乎全部都是小店,有些把摊位摆在了街上,使得小街显得更加狭窄。变化最大的还是大众电影院,五六十年代,在京城里它也算是小有名气的,然而随着文化活动的普及,电视走进家庭,大众电影院逐渐被冷落了。周末晚上电影院前等票的人群、散电影时一街筒子拥挤的人流不见了,以至最后这家资格老、规模小的电影院只好改作他用。

随着北京旧城区改造的步伐,颇有现代气派的“新世界”商业区、大都市街已在崇文门外的旧民居中崛起。入夜,高楼林立的商厦中,五彩缤纷的霓红灯闪烁,衣着时尚的青年徉徜在灯火辉煌中。日前,我从居住过的老地方走过,看到那里已成一片瓦砾,与百姓生活相伴多年、热闹红火的北羊市口也已成断壁残垣。几年后,这里会崛起一片片居民楼,当年小街的繁华,胡同的温馨,只会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