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职教扶贫的全新模式

2004-05-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叶辉 通讯员 何剑光 我有话说
镇政府定向为贫困生提供扶贫助学资金,学校设企业冠名班定向招收贫困生,企业预订工人,学生一进校门就成了企业职工并接受企业资助,浙江省诸暨市店口镇、诸暨市轻工技校和企业三方联动,开创扶贫、育才、招工的职教扶贫新模式。“这是一种全新的、也是目前最佳的职教扶贫模式,值得推广。”浙江省教育厅分管领导黄新茂对这一
新模式给予充分肯定。4月21日,记者专程赴店口镇采访。

100比2的尴尬

据镇委书记徐国龙介绍,店口是浙江的经济强镇,全镇5000多家个体企业,去年工业产值180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14000元,经济实力在全省经济强镇中位居第八。经济强镇却一直为扶贫问题苦恼。镇长吴成表说,该镇结对扶贫的对象是本市的陈蔡镇,可是每年给的扶贫款,对方全用在道路、水库等基础建设上。每到春节前,店口镇都通过“春风行动”送钱送物,但“救得了急,救不了穷”。这是一种典型的输血式扶贫,如何变输血为造血呢?店口有产业优势,陈蔡有劳动力资源优势,一项旨在增强贫困户自身造血功能的就业式扶贫措施于2000年诞生。店口镇动员该镇大企业到陈蔡镇招工,一人就业,一户脱贫。“但试了两年,没用。”吴成表说。“2年招了100多人,可这些人不久就陆续回到老家,100多人至今只留下2人。不是工钱少,更非企业待他们薄,而是没技术,文化低,培训也听不懂。”

这100比2的尴尬使该镇干部困惑。2002年下半年,诸暨市轻工技校校长郭丽萍向该镇求援,鉴于企业技工流动过大,影响企业发展,她提出了办冠名班的设想 班级以企业之名命名,企业向学校下订单,学生一进校门就成了企业职工,企业承担部分学生的生活费用,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工作,以此培养永久型工人。

全新的培养模式

店口镇领导眼睛一亮:何不将贫困生招收为冠名班学生?让贫困生接受职业教育,这既可使他们免受失学之苦,又能因就业而脱贫,将扶贫、教育、就业三方结合。

这一新模式马上得到企业的认可,海亮、万安、盾安等8家集团率先决定设立冠名班,并愿意提供财力和物力支持。一个政府、学校、企业3方共同签署的协议诞生了:政府负责指导和协调,并提供50万元助学资金;企业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并指派技术人员兼任专业教师,为冠名班提供6万元作为奖学金,学生毕业后,分别进入各冠名的企业工作;学校承担招生和教育培养任务,根据企业生产需要、工种要求,与企业共同制定或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课程计划、专业技能训练计划,培养符合企业所需的一线技术人才。

2003年轻工技校招收了8个冠名班,其中3个扶贫班报名格外火爆,150人的名额一再突破,班均达58人。扶贫班的学生一进学校就成了企业职工,每年企业发给学生两套工作服,还给生活补助费,发奖学金,企业每周还给学生讲授技术课或企业文化课,学生入学后便有一种企业职工的自豪感。这种模式实施以来,轻工技校已接受各企业捐助的实验设备100多万元,各类助学和奖学金100多万元。

全新的用工模式

多年来,令店口镇头疼的问题是,海亮、盾安、万安等企业技术人才欠缺,特别是技术工人流动性大,全镇虽有3万多外来打工者,可他们有点钱就想回去自谋他业。周才良说,今年春节期间,该集团外来工回家过年不归的就达800多人,而春节期间是该集团最忙季节,于是他们又补招了八九百人。如何使工人从飞鸽牌变成永久牌?最好的办法是培养当地人。郭丽萍说,扶贫冠名班是解决技工紧缺和技工流动太大的好办法。把培训职工的工作提前到工人进厂前,变被动培训为主动培训,变上岗培训为进厂前培训,贫困生接受了企业的资助,感情上与企业比较相通,留得住。正在盾安实习的学生马超说,他在总装车间做氟检,工作已能胜任,每天吃饭补贴8元,还给工资,现在他心里很踏实。今年,店口镇增加了与开化县齐溪镇的扶贫结对,目前已确定设开化扶贫班。

诸暨市委书记陈长兴将三方联合办扶贫班的意义归结为5个有利:有利于诸暨市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有利于店口镇企业招收和培养熟练技术工人,有利于欠发达乡镇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有利于轻工技校增强职业教育办学发展的后劲。“今年冠名班已扩大到10个,其中扶贫冠名班已增加到6个。全校2250名学生中,冠名班占了1000名。要适度控制了。”说这话时,郭丽萍是一脸的灿烂。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