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江南大学教授情系“三农”

2004-05-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朱庆 通讯员 侯杰 我有话说

农民增收难,往往难在农产品卖不出好价钱。可是,得到了江南大学农业专家帮助的人们却从普通的农产品中收获了“金苹果”。培育这只金苹果的,是先进的农产品深加工技术,更是农业专家们情系三农的一颗赤子之心。

在江苏扬州的宝应县,江南大学的夏文水教授可是大名鼎鼎。宝应县素有“莲藕之乡”的美誉,是

全国闻名的莲藕种植基地。可是名声归名声,销量归销量,宝应县的莲藕产品总是不能在国内外市场上叫响。得知这一情况,热心的夏教授立刻开始了他的“卖藕生涯”。他深入荷塘农家,发现没有实现深加工是当地莲藕产品长期“养在深闺人不识”的关键。为了改变这一情况,夏教授拿出了毕生所学,将一根根埋在泥里的莲藕变成了一罐罐美味的果汁。在先进的加工技术指导下,宝应县的莲藕汁饮料等莲藕产品开始扬名市场。看到这一景象,众多精明的企业主们也将资金纷纷投到了宝应。如今,宝应莲藕已经成功打入了国际市场。在日本,70%的莲藕产品都是宝应县生产的。就这样,在夏教授的帮助下不少当地农民依靠种植莲藕走上了致富之路。

在江南大学,夏文水式的人物并不少见。为了帮助农民早日摆脱贫困,教授们脱掉皮鞋,走进田间地头,走进了农民的生活。而在农民的眼中,教授们却还像神奇的魔术师,总能“点农成金”。

比如“酒博士”徐岩,短短三年的时间,他让烟台的果农们走出了“增产不增收”的怪圈。烟台的苹果好吃,在全国是不争的事实,但由于深加工率不到10%,苹果的身价总是在每斤1元钱左右徘徊。徐教授来了,苹果还真就变成了金苹果,每亩苹果园增收了1200元。原来徐教授是著名的酿酒专家,研究出了三个系列九个品种的苹果酒。这还不算,研究之余,他还做了红娘,为果农与张裕葡萄酿酒股份有限公司牵线搭桥,建立起了2万亩苹果酒优质原料基地,为当地送去了每年6000万元的苹果酒销售收入。

烟台的苹果越发红艳艳,新疆的番茄也在江南大学丁宵霖教授的开发下身价百倍。年届古稀的丁教授,似乎浑身总有用不完的精力,原本可以呆在江南的家里莳花弄草,享受天伦之乐,他却带领着一帮学生来到西部建设新江南。在丁教授看来,西部到处是宝,但就是缺少技术支持,农民们总是难以摆脱贫困。从1996年开始,丁教授就开始从事从蕃茄中提取蕃茄红素的研究。蕃茄红素是一种从蕃茄中提炼出的物质,它对于治疗困扰着现代人的前列腺疾病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经过几年的研究,从蕃茄中提取茄红素的技术已经可实现产业化,这极大地提高了蕃茄的“身价”。丁教授还指导他的学生对西部地区的农作物苦荞麦、红花油、亚麻籽等进行研究和开发,把帮助农民奔小康,当成了自己的职责。

会变魔术的还有“米专家”姚惠源教授。在农村,稻米送进了城,米糠也扔进了猪圈。人们不知道,稻谷中64%的营养都集中在米糠里。我国年产米糠居世界之首,但是利用率很低,大部分被用作畜禽饲料。姚教授的米糠营养素和营养纤维的研究将昔日畜禽饲料变为了丰富的健康食品,可使米糠增值60倍。这一变“废”为“宝”的研究成果已在湖南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工业化生产,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姚教授研究的大米增香剂可以让普通大米成为香气扑鼻的“香米”。现在已六十多岁的姚惠源教授依然放弃不下他的“米情结”。东北的北大荒是我国产粮基地,有中国“粮仓”之称。目前他正与北大荒米业集团合作,建立米糠营养素、米纤维、大米胚芽生产线,他要用自己的努力,使“粮仓”的大米变为高附加值的营养食品。

学以致用,学以富民,江南大学教授们情系“三农”的行动,感动了农民,还感动了教育部长周济。不久前,他点击开通了“中国高校农业科技与教育联盟网”,鼓励江南大学和其他八所涉农高校担起科技富农的重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