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人才培养:文物保护修复的当务之急

2004-05-18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本题提示:我国的文物数量和质量都堪称世界一流。大量的历史文物遗存,保护和修复的工作量之大、任务之艰巨是难以想象的。目前在文物保护方面所存在的诸

多问题中,尤为突出的是专业人才的短缺。我国从事文物保护和修复的专业人才约近千人,与需要保护和修复的文物数量相比,存在极大差距。

本报记者:王燕琦

本期嘉宾:首都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刘树林

记者:文物是艺术、科学价值不可再生、不能替代的历史文化遗产。博物馆藏文物在科学研究、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随着文化交流的增多,文物的利用率必然也会增加。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和修复,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目前我国出土文物和博物馆藏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情况如何?

刘树林(图左):我国的文物数量和质量都堪称世界一流,目前中国拥有世界文化遗产近30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百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00余处,博物馆藏文物1500余万件。这些文物一般都有上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保存至今的已属十分珍稀,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过自然和人为的损害,温度变化、空气污染、光线辐射等都会影响文物的寿命和价值。许多文物一旦出土后,由于环境发生了变化,会加快文物质变的速度,如丝织品出土后颜色、质地都会急速地发生变化。一些利用古建筑设立的博物馆,由于文物的展陈和库存条件较差,其温湿度和防霉等设施都达不到技术要求,也会造成文物的损毁。如此大量的历史文物遗存,留给今天的保护和修复的工作量之大、任务之艰巨是难以想象的。但是应当承认,在我们的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需要急迫解决的问题。

记者:您认为其中最突出和紧迫的问题是什么?

刘树林: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专业人才的短缺。我国的文物事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培养、造就了一批专业人才,现在从事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的专业人才约有近千人,但与需要保护和修复的文物数量相比,显然存在着极大的差距。现在培养文物保护和修复人才已是刻不容缓,特别是培养既具备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经验的人才尤为重要。过去培养此类人才一般都是采取师徒传承的方式,这种传统方式培养出的人才往往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和经验,而缺乏理论知识和现代技术,致使长期以来文物修复工作始终未能突破传统的观念,只是注重传统的修复方法,不能使其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近年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一些大学先后开设了文物保护和文博等专业,陆续培养出了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为文物和博物馆事业增添了一批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但他们普遍都缺少文物修复的技术和经验,因而难以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还有各个省、市、地区的技术力量和发展水平也很不平衡,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记者:在解决文物保护和修复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上,您有何建议?

刘树林:在加快院校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发挥现有文物修复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使其传统的经验、技术能够得以传承。还可以通过选送上述专业人员进入院校接受正规培训,使其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和现代技术。随着文物和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的重要性将日益突出,这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日益重要。只有有关部门和社会有关各方真正重视起这一问题,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尽快改变文物修复专业人才短缺和专业素质偏低的局面,才能够使我们大量的出土文物和博物馆藏文物尽快得到修复,延长其寿命和恢复其价值,从而让这些文物更多地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服务,让我们的民众更多地了解到我国悠久、璀璨的文明。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