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演员比的是文化

2004-05-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家杰 我有话说

阳春三月,名城扬州,落英缤纷,名角荟萃。4月18日,第21届梅花奖颁奖典礼在这里隆重举行。曾于2003年获“飞天奖”一等奖的《契丹英后》的领衔主演袁慧琴,在今天又登上了“梅花奖”领奖台。

重心落在塑造人物上

袁慧琴是中国京剧院专攻老旦行当的青年演员,被人们称为继承传统和开创未

来间绽放出来的一朵奇葩。澳门一个青年学生,看了她的《钓金龟》,从此迷上了京剧艺术,后来成为南京大学古典戏曲专业博士生。台湾一位新闻记者,看了她的《杨家将》,从此改换门庭,专为祖国大陆京剧赴台演出牵线搭桥。在传统京剧舞台上,老旦重唱不重身段表情,唱腔苍劲、硬朗,形成了这一行的表演风格。从传统中来的袁慧琴,没有“克隆”传统。“如何适应今天观众的审美要求,一直是我苦苦思索和追寻的目标。”她说 “我演老旦,注意借鉴京剧不同行的表现手法,重心落在塑造人物上。”无论是历代京剧演员演了千百遍的“佘太君”,还是第一次登台亮相的“朝鲜族女战士”;无论是观众耳熟能详的“岳母”,还是传统老旦程式化表演中罕见的“苦莲”,不管角色年龄跨度多么大,身份多么不同,却无一不是“雌音”绕梁、美丽鲜活,观众非常爱看。

为了唱好《对花枪》女主角姜桂芝长达一百多句的大段唱腔,她“借”来花旦手、眼、身、法、步表演,载“歌”载舞,令观众耳目一新。为了演好萧太后,她“借”来老旦、老生、青衣、刀马等不同行当的技巧,刻画这个人物,“央视”黄金强档播出后,收视率名列前茅。为了演好李奶奶,她为这个革命老人注入人情味,一招一式生活化,彻底扬弃“高大全”,京剧表演艺术大师袁世海异常高兴地对她说 “台上就你最有光彩。”

她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

袁慧琴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在《杨家将》这出戏中,她扮演的“佘太君”用这双眼睛,深情地注视着舞台上并不存在的“杨宗保”。观众从这双眼睛中,既可以看到一个老祖母痛失爱孙的极度悲痛,更可以看到祖孙心灵间的交流。随着“眼神”变化,剧情逐渐进入高潮。舞台上的“佘太君”,同步幻化成观众心目中的老奶奶。“宗保呀 ”随着老祖母对爱孙一声撕心裂肺的呼唤,鸦雀无声的剧场再也难以平静,观众泪水夺眶而出。

对《火醒神州》中慈禧太后的处理,袁慧琴完全摒弃脸谱式的表演,将话剧朗诵和京剧念白揉在一起,表现嗓音爽脆清亮的少女慈禧;揉进生行台步刚柔并济的风度,表现极具女性魅力的君主慈禧;用流行歌曲中沙哑的声调,表现慈禧“人去楼空”的悲凉心态。在观众看来,这是一个容光焕发、苍凉颓唐、阴险凶残集于一身的“活”慈禧。她在演出《李逵探母》前,对要扮演的李母的每一句唱腔,每一句念白,重新作了仔细推敲。唱《导板》“铁牛孩儿回家转”,感情澎湃,一泻千里。对“只说母子难以相见”的“见”字,反传统唱法,重新设计,改低回婉转收住为拖腔高音收住。观众从中既欣赏到京剧旋律的美,又感受到母爱强烈的情感。她每唱至此,全场掌声叫好声如雷贯耳。

广泛涉猎传记历史散文

袁慧琴以特殊视觉塑造老旦形象,出自她对京剧艺术戏理的独特认识 “京剧艺术中的老旦,虽不同于红袖翠华的青衣花旦,但作为戏曲舞台上的女性形象,同样存在女性美,差别只是在于风韵不同。”抓住了这个特点,就抓住了老旦的本质特征,使她扮演的老旦,个个都不同于以往的舞台上的老旦。“这得益于广泛涉传记、历史、散文,注意夯实文化基础”。为演好慈禧,她事先阅读了《慈禧传》、《清宫秘史》、《御香飘渺录》等大量书籍。问她为何如此投入,她说 “刘海粟大师说得好 演员比来比去,最后比的是文化。”

与所有戏曲演员都需要从童子功练起一样,天资聪慧的袁慧琴年仅11岁就进了家乡宜昌市戏曲学校。1999年,她登上中国戏曲学院讲台,宣读研究生论文《我对开拓京剧老旦行当表演的认识》。中国京剧院原院长苏移说 “这篇论文把京剧舞台艺术的特点和规律作了科学的归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