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苏州:树人兴教擦亮昆曲品牌

2004-05-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仲滔 我有话说

给“百戏之祖”注入新鲜血液

昆曲是中国标志性的民族文化瑰宝,也是民族戏曲的“百戏之祖”,更是民族艺术的骄傲。而苏州作为中国昆曲的发祥地,它的形成、发展和完善与苏州的地理环境、人文背景密不可分。昆曲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苏州古今灿烂的文化交相辉映。

上个世

纪20年代初,具有远见卓识的实业家穆藕初、张紫东等先生,倾其资产在苏州五亩园创办了举世闻名的“苏州昆曲传习所”,在短短的5年中培养出如周传瑛、王传淞、沈传芷等一批出类拔萃的昆曲表演艺术家,对昆曲的传承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苏州率先建立了以“继”字命名的昆曲科班,在60年代、70年代以及90年代,苏州又相继培养了一批批昆曲表演人才,其中很多人已经成为昆曲舞台上的顶梁柱,有的已成为全国闻名的昆曲表演艺术家。这些从苏州走出来的优秀人才,对昆曲的继承和发扬光大,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任何一门艺术,人才是根本,只有一大批新的学员源源不断地投入到艺术中去学习、培养,成为学有专长的艺术人才,才能永葆青春。昆曲是一门历史悠久、学养深厚的独特艺术门类,它熔中国文学、音乐、表演、美术、舞蹈于一炉,集唱、念、做、舞蹈、技巧等特有的艺术程式于一身,形成了中国戏曲最具典范性的艺术体系,因而更加需要在源头上进行新鲜血液的补充,如果解决不好后继乏人的问题,只会一天天枯萎。因此全面解决昆曲人才的培养工作,建立有规模、有系统、有独立性的艺术学院,是摆在苏州市面前的重要课题。

作为昆曲艺术的摇篮和昆曲活动的中心,苏州的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保护昆曲遗产工作。自2000年苏州市承办了首届昆曲艺术节,文化部提议苏州作为中国昆曲艺术节的定点城市之后,政府主管部门就制定了《保护、继承、弘扬昆曲艺术十年规划》,明确提出经过5到10年的努力,构筑以“节”、“馆”、“所”、“院”、“场”五位一体的主体格局,其中包含昆曲艺术教学和昆曲人才培养等工作,这就为从更高层面上培养昆曲舞台艺术人才奠定了基础。

这里的昆曲教学红红火火

昆曲的传承和发扬,历史性地落到了苏州的昆曲教学工作者身上。苏州艺术学校承担起了这项繁重的任务。它凭借20年的教学管理和教学经验,积极发展昆曲在新形势下新的规模。今天,该校共为昆曲开设了8个专业,并与苏州昆剧院、省昆剧院、上海戏曲学院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办学渠道。今年以来,成立了以国家梅花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组成的昆曲教学专家指导组,昆曲教学已从一个班拓展到七个班,从表演拓展到器乐、容妆、舞美、灯光、音响等,增加了学生多项专业技能学习。

该校校长蔡?认为:“为什么说办好昆曲教学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事情,因为我们身处苏州。同时,昆曲作为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它是无形的国土,如果仅从文化角度认识其重要性是不够的,还要从守土有责的角度去认识其重要性。我们不仅要把昆曲作为遗产来抢救,还要让它恢复生机和活力,让昆曲苍白的脸变得红润,衰弱的体质变得健壮。要做到这一点,只有从娃娃抓起,这样才能有昆曲美好的明天。”

据介绍,目前,市政府给该校拨出专项教学基金,每年50万,今后还要增加。课堂教学方面,学校以原汁原味的经典剧目为教材,让学生充分领略昆曲传统的美妙境界。不仅如此,为使在校生的基础打得更加扎实,学校还在暑假期间开设如“新兰班”一类的培训科目,深受学生欢迎。学校在安排昆曲教师方面,做到专职与兼职并举,对有丰富教学经验、德艺双馨的教师,尽可能提供优裕的生活条件,70多岁的昆曲笛王王老师,看到昆曲缺乏接班人,非常着急,他放弃去境外多赚钱的机会,来到学校教书。他说:“我就是冲着昆曲来的。”

考虑到昆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该校在各个环节上精益求精,如把相关的学员送到上海学绘景、服装、音乐;有的科目还增加英语、计算机等技术证书的要求。这种“从小门入校,从大门走向社会”的办学思路,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肯定。今天,学校的办学规模和师资在全国所有从事昆曲教学的机构中规模最大,实力最强,毕业生升学和就业率均达到91%以上。

让昆曲更好地走向社会

昆曲是苏州标志性的软雕塑,是一张城市的文化名片。为了更好地擦亮这块金字招牌,苏州艺校不仅着眼于昆曲的校内教学,还着眼于昆曲的社会土壤。学校提出,昆曲教学的手段要延伸,影响要扩大,使昆曲艺术走出校门,走出国门。

作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已然成为让苏州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苏州的特殊媒介。社会各界需要了解和欣赏昆曲的呼声很高,生活呼唤大批精通昆曲表演、昆曲研究、昆曲保护与管理及与其相应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出现。如何让昆曲艺术从单纯的舞台表演走向市民、走向社区、走向旅游市场;如何让昆曲从苏州地域走向全国、走向东南亚、走向世界;如何让昆曲跳出艺术领域,在政府友好往来、城市形象塑造、企业文化提升、劳动者素养提高等方面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如何让昆曲教学适应社会需要成为苏州艺校领导思虑再三的事。他们提出要换一种角度来看待昆曲,不能因为昆曲是遗产,就看成是包袱,是单纯的教学任务,它同时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因为它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和社会影响,所以,除了保护,还要利用。

蔡?校长介绍说:“有一个现象让学校深受启发,即由于苏州是长三角重要开放城市,外向型经济比重很大,外企老板要求演昆曲,中资人员要求教昆曲的很多。学校何不借此契机,扩大教学阵地,锻炼艺术人才。为此,学校调整教学内容以适应市场需求,如成立昆曲实验剧团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这样一来,广泛的演出不仅使师生拓宽了眼界,成为昆曲文化使者,还使剧团成为课堂与社会、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流的窗口。”

当然,学校只能培养一部分表演人才,还有一大部分学生将来不可能进入专业院团,为此,学校还开设了很多选修课,学生毕业后,到社会上虽然不是专业演员,但走向社会的不同层面后可以成为昆曲知音。这样,保护传承就有了土壤,经过若干年以后,昆曲生存保护的土壤就会优化。在这个问题上,昆曲教学功不可没。目前,在苏州市政府的关心下,有关部门正在筹办苏州昆曲学校,建立较为完备的昆曲艺术人才培养基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