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再现人文西藏

2004-05-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陈真 我有话说

大概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西方推出了许多关于西藏题材的影视作品,最知名的有两部电影,一部叫《困顿》,一部叫《西藏七年》,均是好莱坞的大制作,其中对西藏都有相当的歪曲。由此,我产生了通

过影视作品来表达一个真实的西藏的愿望。正好中央电视台给了我这么一个机会,使得《布达拉宫》这一大型人文纪实影片得以于1998年投拍。

如何来表现西藏题材,最早曾经想过用拍故事片的手法,拍摄一部艺术化的纪录片,表现西藏历史上最重要的历史史实和人物。与各方面人士讨论后认为,用这样的方式有它的局限,不可能深刻地表达我们想要表达的主题。此后我陷入了很长时间的困惑,期间三次到西藏,走访了许许多多对西藏历史文化和布达拉宫有了解和研究的人士。这时,一位13岁就进入布达拉宫,与布达拉宫有60多年不解之缘的老喇嘛――强巴格桑进入了我的视野。回到北京以后,我脑海里一直浮现着这位70多岁老喇嘛的讲述,当他的故事和布达拉宫联系起来之后,布达拉宫的历史一下子变成了一段活的历史,变成了一部人性化的历史。这样使我最终选择了藏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杰出代表――布达拉宫作为这部影片的主题。

拍摄布达拉宫是一件极其困难的工作,认识到这一点是我接触布达拉宫一年以后。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时期,后来成为西藏政教合一的政治中心。但是关于布达拉宫的历史和文化研究资料极为稀少,加上不懂藏文,所以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解读布达拉宫:布达拉宫那些华丽而神秘的殿堂究竟在述说着什么样的人文历史和价值,我们还不清楚。我曾经在布达拉宫里住了三天,与管理布达拉宫的工作人员以及喇嘛、灯香师们朝夕相处,试图深入了解布达拉宫,但也仅仅是知道了一些类似哪座殿堂建于何年,拥有些什么珠宝之类的事。而其背后的故事,我一直无法得到答案,对一个历史文化如此深厚的宫殿,仅仅靠这些肤浅的了解是无法破解的。所幸的是,我们后来终于找到了一个视角――用一位喇嘛的人性化的视角,来展示布达拉宫的历史和文化。

第二个难题主要是高原地域造成的。西藏是世界的屋脊,摄制组的主创人员基本上来自内地,我们首先面临着高原缺氧和恶劣气候条件的考验,而且由于我们使用电影的方式来拍摄,摄影和照明的器材数量多,分量重,更增加了拍摄的难度。到过布达拉宫的人都知道,汽车只能开到半山腰,在几个月的时间里,我们每天都要走三四趟,要和自己的体力的极限做斗争。同时布达拉宫也是重点文物保护部门,里面的文物价值连城,拍摄中既不能损坏一件文物,又不能影响对旅游者和香客的正常接待活动。应该说难度极大。我们的摄影师曾经在拍摄中因为体力不支,被送去医院抢救,最后拿着输液的吊瓶坚持拍摄。应该说,认真敬业、态度严谨的布达拉宫工作人员给了我们极大的支持和配合,而我们也用自己的努力完成了这部片子的拍摄。回过头来看,我对《布达拉宫》一片还是满意的,它通过一个人的生活道路不仅真实再现了西藏几十年的历史,而我们采用的人性化的手法,也使得《布达拉宫》避免了纪实片的空洞,有了强烈的人文色彩。我从事纪录片的创作20年,越来越感到作为电影的一个艺术样式,纪录片有它自己独特的魅力,它那来源于生活原生态的真实,决不是其他影视作品能够替代的。应该说,像中央电视台这样高投入拍摄纪录片的,在中国并不多,在世界上也不多见。所以我很幸运,能获得拍摄《布达拉宫》这么一个机会。我希望以后会有更多的机构和观众来关注中国的纪录片事业,用影像来记录中国。

本文作者为大型纪录影片《布达拉宫》导演,该片将于5月28日起在北京各大影院上映。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