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福州“三坊七巷”如何“突围”

2004-06-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高建进 我有话说

一纸协议成“围城”

每一个走进福州“三坊七巷”的人,都会惊叹和感慨:作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名片,这里至今仍然保留着自唐宋以来鱼骨架形坊巷格局,拥有268处明清时期的建筑,14处文物保护单位和25个挂牌保护点。它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这里还是中

国近代以来一批叱咤风云的民族精英的聚居地,林则徐、陈宝琛、沈宝桢、严复、林旭、林觉民、冰心、邓拓等人都在此居住生活过。

就是这样一块福州市的“风水宝地”,目前正面临着“险境” 由于前些年的房地产开发改造,“三坊七巷”现在只剩下了“二坊五巷”,另外的“一坊二巷”永远消亡在一片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之中。更令人担忧的是,目前还有200多座古建筑已开始拆迁改建。残留下的古街坊也由于年久失修,而破损严重,有的梁架倾斜、墙壁剥落,有的屋面破漏、濒临倒塌,违章搭建随处可见。市民和专家为此都紧急呼吁 抢救、修复和保护“三坊七巷”已“迫在眉睫”,省市领导和有关部门对此也高度重视。

据了解,在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实施的《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已将“三坊七巷”确定为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目前正着手研究相应的保护规划措施。但抢救保护“三坊七巷”遇上了一只绕不开的“拦路虎”,那就是11年前福州市与房地产开发商签订的一纸开发合同 1993年5月,福州市政府与福建闽长置业公司签约,以每亩98.95万元的地价将“三坊七巷”661亩的土地使用权出让给该公司用于房地产开发,政府负责该地块的拆迁费用。现在,一期工程72.12亩地的开发建设已基本完成,政府收入约为7千万元,而用于拆迁的费用就超过1亿元。原有的开发建设方案引起社会各界争论:“三坊七巷”将在如此的开发中不复存在,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岌岌可危。与此同时,建设部也要求对改造方案进行重新规划,在新方案未审批之前,不得进行拆迁和建设。

保护开发,谁唱“主角”

有关人士认为,“三坊七巷”遭遇的尴尬,其实在许多地方都存在。过去,由于把城市发展片面理解为房地产开发,许多地方的文物古迹在“发展经济”的名义下被成片成片地“开发”掉,幸存下来的或许也早就被开发商买断,致使政府今天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方面失去了“主动权”。

日前,福建省政协和有关部门已就如何保护“三坊七巷”展开联合调研,并与开发商福建闽长置业公司代表进行了对话。据透露,对话过程中,闽长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应继续履行过去与市政府签订的开发合约。同时,在保护与改造“三坊七巷”方面,该公司将依照“四不变”的原则,即街坊格局不变、建筑风格不变、坊巷道路不变,建筑面积不变。但建筑面积不变,就意味着他们无法从房地产开发中得益,所以必须由政府贴补20多亿元的资金用于保护与改造。在场的委员及专家都不赞同这样的观点,他们认为,“三坊七巷”的保护与改造,应该由政府唱主角,而不能交由开发商办理。

有关人士认为,开发商是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的,非但起不到保护作用,反而可能破坏旧风貌。“三坊七巷”中的一些街坊已不再存在就是例子。福建省文物局副局长郑国珍说,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改造前期论证一定要充分,要广泛吸纳专家学者与民众的意见,实行民主、科学决策,否则难免要走弯路。委员和专家们提出,在新的保护方案审批之前,要先停止拆迁和建设,但抢修保护和规划不能停,不然“三坊七巷”就会变成废墟。

“突围之路”在何方?

抢救保护“三坊七巷”不能由开发商唱“独角戏”,而要由政府来唱“主角”。有了这一共识,如何从法律上解除这份土地转让合同,就成了面临的第一个障碍。一些专家提出,政府应该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与“闽长”公司协商。有关人士还提出了两条具体方案供选择 一是政府给予“闽长”公司适当的优惠政策,用来置换“三坊七巷”地块,并规定“闽长”公司在“三坊七巷”一期改造工程中的收益必须全部用于该处的保护和整治。二是进行赎买,政府出资或以其他有偿物品,将“三坊七巷”的地块赎买回来,自行保护和整治。他们呼吁政府应尽快拿出并启动一个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案,不能任由“三坊七巷”破败甚至消亡。

据悉,有关方面目前已经拟定《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初稿),对保护范围、街区保护特征等都作了阐述。按此规划,保护修复后的“三坊七巷”将具有旧坊故里、人文荟萃、温馨宅院、名人故居汇聚的典型古街坊风貌。对连片的、保留相对完整的民居和街巷风貌地块,以修缮的方式进行保护和控制。目前专家学者正对该规划作进一步的论证。经历了千百年风霜的“三坊七巷”,如何在过去与现实中“突围”?人们期盼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