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诸暨轻工技校逼着老师学技术

2004-06-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叶辉 我有话说

本报讯   黑板上开机器,考卷上做产品,应知不知,应会不会,只知不会,只会不专,职业教育的这种弊端如何克服?浙江省诸暨市轻工技校的做法是:让专业课教师下企业学技术。

本报5月13日一版头条刊出的《职教扶贫的全新模式》在职业教育界引起反响,参观过该校的一位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

认为,该校还有一项非常成功的改革,那就是让专业教师到企业学技术。为此记者5月下旬再次来到该校采访。

“为什么我国职教每年培养出数百万学生,企业却聘不到熟练技工?为什么职教普教比例已实现1 1,技工还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关键是职教培养出的人才严重脱离实际。职教培养方式不变,10年后还会缺技工。”校长郭丽萍说。

郭丽萍认为,职业教育弊端甚多,教师知识陈旧,教材落后,课本上的技术和工艺在企业早被淘汰,若我国每年培养的数百万技工都不符合企业需求,国家该有多大损失 专业教师的教学要从黑板上开机器、试卷上做产品向看着机器教机器、开着机器做产品的现代职教教学方式转变。

为此,该校出台了专业教师“六个一”工程 联系一家企业、学精一门技术、结识一批专家、带好一批学生、每周下厂一天、每学期完成一篇调研报告。2003年开始,该校20多位专业课老师每周一天全下到企业。

走进万安集团金工车间,教《车工工艺学》的赵建龙非常震惊,教材上13章中12章是普通车床,而这个车间44台车床,除2台普通车床,其余全是数控车床;教机械制造工艺课的张靖波发现,企业生产线大量使用的树脂造型铸造工艺在教材中却没有。下厂实践使该校教师逐渐熟悉企业现状,并开始成为本专业的熟练工,同时也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危机感 不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教出来的学生肯定不受欢迎。

压力便是动力。每当在企业接触到教科书上没有的新技术新设备,教师们便购买书籍,查找资料,充实课堂教学内容。除学校指定的企业外,教师们还主动联系其他企业实习。接触企业使该校教师强烈地意识教材严重脱离实际,为此该校决定校企合作共同编写新教材。

该校大部分班级是由企业下定单培养的定向冠名班,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因此编写教材时企业技术人员成为第一主编,老师则是第二主编。《机械制图》、《铜加工工艺》、《数控车床操作与编程》、《企业精神和文化》4本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教材摆在记者面前,这是该校近一年努力的成果,另有4本教材还在编写中。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