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吉林省实施生态草工程

2004-06-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经闻 我有话说

提起草原,你会联想到,晴空万里、碧草连天、野花怒放,骏马疾驰、牛羊漫步、牧歌悠扬!

然而,上世纪末,在吉林省西部,这片历史上有名的草原牧业生态区,却随处可以看到大片几乎寸草不生的盐碱地,这里原本是草原,是一个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的好地方,曾经生长着100多种植物,如今却形成了1000万亩的荒漠化土地,而

且荒漠化趋势还在以每年1.4%左右的速度扩展。

也不是没有治理过。多年来,在这片土地上,打井抗旱、以稻治碱、以林治沙等工程不断地尝试着治理,尽管投入大量资金,但效果却不明显。

2000年,吉林省林业厅开始了对如何科学有效地治理荒漠化土地的探索,从厅领导到专家学者,都行动起来。

经过考察研究和与专家学者的探讨,一个想法形成了 把原本是草原的地方变成良田,是破坏了它的生态功能;而把草原变成森林,岂不是也违反了它的自然规律 最自然简单的办法,是恢复它的本来面目。吉林西部原本属于农牧交错带,这里降水量少,盐碱化土多,土壤板结,PH值高,直接种树不宜成活,只有先恢复原生植被――草,才是最有效的治理办法。

走出了无论什么条件下都是以植树为主的思维误区后,吉林省林业厅确立了以建设生态草为主要措施的生态治理模式。所谓生态草建设,就是采取封原育草、植灌种草、林草结合综合治理荒漠化土地,营造乔灌草结合、功能比较完备的复合生态系统。坚持以围封为主的原则,实施围封禁牧,分片隔离,人工管护,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人工促进,启动生物的自然恢复能力,通过自然恢复、人工促进和人工恢复,建设乔灌草结合,较为完备的植被生态系统。实施“封、造、补、种、改”5字治理方针,并着手研究实验适宜在生态草地中种植耐盐碱的转基因杨树。生态草建设工程的最终目标是建设乔灌草结合的复合植被,和只植树或只种草等单一植被相比,这种乔灌草结合的复合植被更具有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其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也都是最佳的。

吉林省的生态草建设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模式,即国家支持,政府推动;部门组织,责任落实;专家指导,技术保障;产权清晰,利益驱动;政策引导,多元投入,社会参与。根据生态草建设的客观要求,改革了过去那种部门分割管理体制,吉林省政府划出400万亩荒漠化土地交由林业部门治理,农业、牧业、土地、水利、环保、计划、财政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生态草建设和管理工作。

2000年,吉林省在三个县 市 开展生态建设试点。2001年,吉林省林业厅全面开始了生态草建设工程。工程实施范围为吉林省西部的13个县(市、区)。

经过了三年,目前吉林省已经治理荒漠化草地350万亩,一片片不毛之地焕发了绿色的生机。实施生态草建设的地块,土壤盐碱度降低,有机质增多,土壤养分水分提高,生物量提高5倍以上,生物多样性得到明显恢复。在生态草建设区域可以看到多年不见的隼、狐狸、丹顶鹤等珍稀野生动物,防风、甘草等野生经济植物也日益增多。

原来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块,经过两年多的围栏封育,每平方米植物增加200多株,鲜草产量每公顷提高4000多公斤,覆盖率每年平均提高10―15%。随着植被覆盖率的提高,土壤盐碱度下降,土壤水分上升,已逐步向优良植被演化。

原来植被覆盖率不足5%的重盐碱地,通过每隔12米栽植2行柽柳,迅速改善了立地环境,土壤PH值由9.0下降到8.5,第二年覆盖率恢复到42%,第三年覆盖率达到95%以上。原来覆盖率在15―30%左右的草地,经过围封、松土、补播,明显改善了盐碱土的理化性质,每公顷年均增产干草700多公斤,促进了植物群落的正向演替。

生态草工程建成后,将取得巨大的生态效益,可彻底解决吉林省西部的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问题,使荒漠化草地从根本上得到治理,植被覆盖率将平均提高66%。据专家测算,每公顷健康稳定的草原生物群落,其保土蓄水、防沙净气的年综合生态效益价值为2000―4000元。如按每公顷2000元计算,则吉林省治理的400万亩生态草,每年产生的综合生态效益可达6亿元。荒漠化治理是世界性的难题,吉林省正在探索一条破解这个难题的有效途径,为全国农牧交替带的荒漠化土地治理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模式。通过生态草工程的实施,在这块干旱盐碱的土地上,连天的碧草,悠扬的牧歌,水草丰美的草原生态景观将会重现。吉林西部,将拥有一个充满?色希望的明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