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有益的技术性示范

2004-06-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尚劲 我有话说

5月31日,中国建设银行推出的“公开竞争性出售”抵债资产的交易有了结果:在国内外八家投资机构报价和竞价以后,摩根士丹利和德意志银行牵头的投资财团分别收购了由建设银行整合包装的三个资产包。

如果从中国不良资产的规模和国际间不良资产买卖的交易额看,这次建行进行的拍卖似乎没有什么不同寻常之处。

但是,商业银行以“公开竞争性”方式处置不良资产,这在中国还尚属首次。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这次建行处置抵债资产交易的成功,为那些尚待处理的为数可观的不良资产提供了一个行得通的出路,也为此类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包含着诸多技术细节的范本。

不良资产是银行的伴生物,这是市场发挥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必然结果之一。当下中国多家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则还要复杂得多,这里既有经济体制转型带来的遗留性问题,也有在市场形成过程中和市场已经发挥作用情况下产生的问题。如何处置银行的不良资产,国际金融界已有许多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成立资产管理公司,把不良资产剥离出去另行处置,就是这诸多解决办法之一种。

不过,如果把不良资产往资产管理公司一“剥”了事,那么,这种剥离的效果还只在于平衡银行的账面。实际上,盘活被剥离的不良资产,使这部分资产起死回生以至增值,并重新由市场进行配置,这才是资产管理公司所应发挥的功用。建设银行是中国最早设立资产管理公司的金融机构。其后,各家商业银行也都纷纷设立了自己的资产管理公司。这说明,在如何处置大量不良资产的问题上,各家商业银行是认可通过设立资产管理公司来剥离不良资产这一“原理”的。但是,原理归原理,把原理变为现实,还需要许多可操作的技术性手段。中国建设银行此次拍卖40亿抵债资产的做法,为盘活不良资产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技术示范。

总的说来,市场经济的原理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确认。在“后原理”时代,技术往往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如何把不良资产整合包装,怎样把不良资产组合打包,并最终形成吸引众多买家眼球的资产,所有这些都涉及大量环环相扣的专业性技术细节。显然,没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技术,无论多么具有升值潜力的资产也只能“烂”在自己的手里。

我们注意到,建行此次拍卖的资产包大都是一些不动产,竞买成功者则是国际上实力雄厚的金融投资商。这些被出售的资产,挪不动、搬不走,收购者也有继续投入资金的能力,资产被盘活的前景乐观。不良资产的售出减轻了银行的包袱,收购投资商也找到了可供投资的项目,而资产盘活后的效益定会荫及其所在地的经济发展,也必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组成部分。

当然,技术的实施需要相关的环境,技术实施所产生的后果也不仅仅是纯技术的。这次摩根士丹利和德意志银行收购建设银行的资产包,一方面说明建设银行对其不良资产整合包装工作取得了成效,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的投资经营环境已经初步具备了国际化的运作空间。而跨国性投资集团的进入,也会带来更多的投资经营规则以及落实这些规则的技术性手段。如何学习、适应这些规则,熟悉和掌握更多符合市场规则的解决问题的技术性方法,把因跨国性投资主体的进入而产生的“外部冲力”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这些问题,随着中国建设银行“公开竞争性出售”抵债资产交易的成功,已经不容回避地摆在了所有商业性银行的面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