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三位教师和他们身边的故事

2004-06-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蔡闯 我有话说

津门6月,时有微雨,情形仿佛被无数人吟诵过的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本文选取的3位教师是天津市和平区成百上千位教育工作者的缩影。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他们探索着、实践着、工作着。

小小图书管理员岳阳道小学五年级同学为刚刚受赠不久的图书分类。“这样的事情我们都是自己来做。”大队委薛佳佳(右二)说。

本报记者程伟光 摄

李凯:与学生共享网络

上课,李凯启动了电脑。大屏幕上刚一出现他自己制做的“演示文稿”,他就敏锐地感觉到了学生们的不屑。他们似乎在说:“老土―――怎么现在还用这样的软件?”

李凯是天津市第二南开中学的政治老师。任教7年来,身边的教育环境有了巨大的变化。粉笔、黑板、作业本的位置正在被电脑所取代。而作为一名文科老师,他坦言“很长时间里,在技术上老师要走在学生后面”。

他看了看他的学生,问道:“你们说,电脑是什么?”

学生们不知如何回答。李凯接着说:“电脑是工具―――只是一种工具而已,它要服务于我们的内容。今天,我们主要用电脑来展示课程的内容,这个‘演示文稿’方便快捷,是最适合我们这节课的形式。”

学生们的注意力自然集中到了课的内容上。事后李凯总结道:这种引导非常必要。这样做,不仅有效地组织了课堂教学,而且让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内容决定形式。这就是潜移默化的德育。

“当然,我们不能不学习新的东西,这方面,学生推着老师向前走。”李凯说。他自学,跟其他老师学,也跟学生学。

他的学生小胡非常喜爱电脑,几乎成了个小“网虫”。虽然学习成绩不是班里的尖子,但显然具有很大的潜力。一天,李凯把小胡叫到了办公室。

“帮个忙,这个网怎么上不去?”李凯说。

小胡在李老师的电脑上敲敲打打,最后说:“是服务器的问题。您这个网址是被学校服务器限制的,不能上。”

“很好。上网必须有所选择。”“这个我明白。”“看来你对电脑很精通嘛。”小胡的脸上有一些得意的神色。

“由你牵头,把我们的班级网页搞起来,怎么样?”

小胡兴奋地点头。

后来,小胡负责管理班里的电脑,并与其他共青团干部一起制做班级网页,干得有声有色。

第二南开中学的学生们告诉记者,他们喜欢网络,喜欢在网上与老师交流。在网上,大多数学生使用网名,老师不知道对面的学生是谁,所以学生可以毫无顾忌地畅所欲言。学生们说:“我们在网上提出的问题老师都会回答。”德育处副主任朱斌说:“我们的德育绝不拘泥于课上的45分钟。”

蓉蓉:社区工作干不完

社区教师马蓉蓉作为“百名教师下社区”行动中的一员,马蓉蓉3年前来到和平区福林里社区作辅导员。马老师与孩子们交心的方式很多,利用自己音乐、舞蹈的特长,在放学以后的时间里,马老师经常和孩子们一起唱歌跳舞。

本报记者程伟光 摄

走在马路上的马蓉蓉经常听到热情的招呼:“马老师,您好!”自从3年前她从学校调到体育馆街福林里社区作辅导员,愿意跟她聊上两句的家长越来越多。

“谢谢您,马老师,我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了!”

马蓉蓉想起来了,这是她初到社区时遇到的一位母亲。她离异后带着一双儿女,生活本不富裕,不想孩子又成了她的心病。

姐姐经常打骂弟弟,她觉得弟弟影响了她的生活。如果没有弟弟,她会过得更好。

马蓉蓉开始走进这个单亲家庭。她带来了文具和书,分别与姐弟俩谈心,带姐姐走访心理医生,还与南开大学社会学系的师生建立了联系。多方努力,终于使问题得到了解决。3年过去,曾经患上“青春期综合症”的姐姐心理逐渐平复,又可以专心读书上学了。

“百名教师下社区”活动是天津市和平区为实现“德育社会化”进行的新探索。100名优秀教师在区教育局的直接领导下,深入全区6个街道94个居委会,对居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德育、法制教育。社区成为了学生道德实践的基地、健康成长的课堂,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学校德育与社区德育融合到了一起。

马蓉蓉来到福林里社区后,最大的感觉就是“工作干不完”。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她制定了“社区青少年工作调查表”,把学生的姓名、住址、特长、困难等情况一一记录在案,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每天下午家长下班前的这段时间,社区办公室就成了学生们做作业、进行课外活动的地方。此外,她还与学校挂钩,开展“社区学校双向服务”活动。岳阳道小学师生组织了“孤老服务队”、“助残服务队”,经常进入体育馆街16个社区进行“角色体验”,加强公德意识。3年多来,社区为孩子们安排了讲座、夏令营、兴趣小组、主题中队会、帮贫助残等多项活动,为家长开辟了家长学校,有力地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强化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通过实践证明,社区德育教师责任重大。”马蓉蓉说。从学校到社区,从相对封闭的环境来到开放的社会,每一位社区教师都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他们精心搭建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之间的桥梁,让学校教育向社会延伸。他们亲眼看到有问题的孩子“康复”起来,出现裂痕的家庭重新圆满。马蓉蓉说 “今天我们已经融入社区,我们热爱自己的工作。”

江慧英:现身说法最有效

每个月的20日,75岁的江慧英都要到社区家长学校讲课。她带着用毛笔书写的古诗、格言,讲台上还放着几个小木偶。讲到生动之处,江老师就表演一段木偶戏。社区负责同志告诉记者,江老师讲课不收1分钱。

江慧英原是和平区鞍山道小学的语文教师,也是一名老党员。退休后,她一直想为社区做些贡献。她说:“学习是搞好文明建设的根本环节。”于是她在自己家里开设了学堂。

江老师在家庭学堂中向邻居们讲授的内容有 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知识、科学生活知识、环保知识、心理保健知识。她还每次讲一个治家格言、一首古诗、一道菜、一句英语、一个故事、一首歌或一段戏。家庭学堂得到了小白楼街崇仁里社区居委会的重视,1999年6月10日,家庭学堂改为社区学校、家长学校。

江慧英认为,现身说法最有效。她的家庭四世同堂,共有16口人,其中7名党员,大专以上学历8人。邻居们问她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江老师一一道来,入情入理。她说,孩子就像一张白纸,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庭教育要从小抓起,营造起学习氛围。每天晚上,江慧英一家人各自看书学习,从不浪费时间。她和老伴对孩子悉心教育,从不溺爱。二孙子李霆上研究生期间到中学兼课,所得收入一分不动,在大年三十给爷爷奶奶买回一台彩电,令江慧英又感动又欣慰。一连3年,她家被评为市级文明家庭。日前,她家又被评为全国首届“学习型家庭”。

一次下课后,一位家长找到江慧英 “江老师,我们这孩子没治了 ”原来,夫妻二人教育孩子不得法,一个简单粗暴,一个宠爱有加,孩子刚挨完父亲的打,母亲马上给钱买好吃的。江老师说 “你们夫妻首先要统一思想。”“统一嘛?我们都快离婚了 ”结果江老师先做家长的工作,再做学生的工作,不仅让孩子走上了正轨,还让一个家庭重归合睦。

如今,小白楼崇仁里社区不仅有社区学校、家长学校,还在夏天开设了庭院学堂。学生学习有机会,家长充电有去处,学习风气日渐浓厚。不论家庭还是社区,道德建设不留死角,讲道德真正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多年来,坚持学校、社区、家庭三结合,大力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已成为天津市和平区德育工作的特色。一位老师说,“三结合”不仅强化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也为整个社区、整座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