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关于经济学研究如何以人为本的思考

2004-06-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罗贵权(作者系北京广播学院教授) 我有话说

《光明日报》前不久发表了尹世杰教授《经世济民,以人为本――也谈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2004,2,10,B2版)一文,读后获益匪浅,尤其是文中谈及“经济学研究如何以人为本”的命题发人深思。笔者赞同尹教授在文中所阐述的基本观点,同时也有一些想法拟同尹教授及学界同仁交流,主要观点是:劳动者个人经济效益是

经济学以人为本研究的前提和基础。三年前,笔者曾在光明日报发表的《经济效益新论》(2001,6,5,B2)一文中,提出了劳动者个人经济效益这一概念。当时写这篇文章时,还没有想到经济学研究如何以人为本的问题,读了尹教授的文章深受启发,在此进一步细化并提出这一观点,以此就教于方家。劳动者个人经济效益是经济学以人为本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在经济学研究如何以人为本的问题上,尹世杰教授在文中强调了以下四个方面:以人为本就要把消费需要作为出发点,作为起点和终点;以人为本就要以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质量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以人为本就要在充分发挥消费需求的导向作用和拉动作用的基础上,实现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也就是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良性循环;以人为本就要研究用先进文化来引导人的消费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笔者完全同意上述观点,但我认为经济学研究要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只关注以上四个方面还不够,还应当把劳动者个人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学以人为本研究的重要内容。

所谓劳动者个人经济效益,是指劳动者的投入与应得报酬的对比关系。这里讲的投入,包括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劳动者个人经济效益的高低与投入到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成正比关系。劳动者是社会生产中的能动因素,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劳动者个人经济效益问题的研究。只有高度重视并保证劳动者个人经济效益的实现,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才能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满足人们消费需求和扩大消费需求,实现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用先进文化来引导消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才能得以实现。否则,这些都无从谈起。据此,可以得出尊重和保护劳动者个人经济效益,是经济学以人为本研究的前提和基础的这一结论。如果忽视劳动者个人经济效益的理论问题,经济学研究以人为本就没有抓住关键性的问题。

理论界研究经济效益的层次问题,只讲国民经济全局的宏观经济效益和个别企业或个别生产单位(集体)的经济效益,强调还应当重视劳动者个人经济效益的问题理论研究,只是我一家之言,还没有形成共识。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我认为,应当坚持经济效益多层次性的观点,即经济效益应当包括三个层次:(1)国民经济全局的宏观经济效益;(2)个别企业或个别生产单位(集体)的经济效益;(3)劳动者(生产者)个人经济效益。长期以来,在我国已经出版的各种版本的经济学教科书或经济学专著中,都只讲两个层次的经济效益,鲜有人提及关注劳动者个人经济效益的问题。实际上,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早就客观存在经济效益三个层次的问题。因此,对劳动者个人经济效益的问题,应当承认它,研究它,而不应当忽视它。

笔者建议,今后无论是研究发展经济学还是构建新的政治经济学,都应当把国民经济全局的宏观经济效益、个别企业或个别生产单位(集体)的经济效益和劳动者(生产者)个人经济效益统一起来研究,并在实际经济工作中,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在经济学以人为本研究中才能做到全面、系统,从而使经济学以人为本的研究工作逐步引向深入,为繁荣发展我国的经济学科做出新的贡献。劳动者个人经济效益与按劳分配的异同点

劳动者个人经济效益与按劳分配的不同点是:(1)二者在适用范围上有明显的不同。劳动者个人经济效益这个概念可以在各种经济条件下使用,既可适用于公有制经济,又可以适用于非公有制经济;按劳分配则只能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条件下使用,在非公有制经济中就难以使用这一概念。(2)二者投入的生产要素构成不同。前者投入的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后者投入的只有劳动、技术和管理,而没有资本这一要素。(3)二者在个人收入的成份上不同。前者既有劳动收入,又有非劳动收入;后者只有劳动收入,而没有非劳动收入。当然,劳动者个人经济效益与按劳分配也有相同之处:(1)在内容的表述上有相同之处。劳动者个人经济效益的高低或劳动者个人消费的多少都与投入的劳动数量和质量成正比。(2)二者都是经济学以人为本研究的重要内容。明确了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和相同点的意义在于,在实际经济工作中和经济理论研究工作中,就不会因为二者有相同之处,而用按劳分配取代劳动者个人经济效益这个概念,或者在经济效益的研究中,只讲国民经济全局的宏观经济效益和企业或生产单位(集体)的经济效益,而不讲劳动者个人经济效益。我们既要看到二者的共同点,更要看到二者的不同点,在实际经济工作中,正确运用这两个重要概念为经济建设服务。经济学研究以人为本必须高度重视的几个问题

其一,保护工人(民工)的合法权益,尊重和保护工人(民工)个人经济效益的合理实现,是经济学研究以人为本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之一。近些年来,一些工矿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拖欠民工工资的现象屡禁不止,已经引起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今后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土别乡,参加城镇化建设工作。农民工已成为我国城市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按照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要达到56%,预计今后每年要有1300万农民进入城镇工作。因此,保护民工的合法权益,尊重和保护劳动者个人经济效益的实现,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又是经济学以人为本研究的重要任务。

其二,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以保证劳动者个人经济效益合理公正地实现。传统的人才观,主要看学历和职称,认为有学历和职称的人或学历高和职称高的才是人才。但按照传统的人才观来推论,有学历和职称的人或学历高和职称高的人,个人的经济效益一定都是很高的,劳动者个人经济效益的高低一定都与学历和职称成正比关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为企业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而没有学历和职称的人,在许多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都能找到典型代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强调,只要具有一定知识、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的,就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这是科学人才观的完整表述。这就说明衡量人才的根本标准,主要不是看学历和职称,而主要是看实际能力和贡献的大小。在实际经济工作中,合理公正地确定一个劳动者的经济效益要运用科学的人才观去具体分析和确定,而不能用传统的人才观去确定。

其三,尊重和保护劳动者个经济效益,牢固树立发展生产、安全第一的观念。这是经济学以人为本研究的重要问题。近年来,有的企业或生产单位只顾本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而对职工的生命安全没有放在第一位,致使伤亡事故增多。显然,这与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相差甚远。要真正做到安全生产,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1)企业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规范操作程序,严禁野蛮操作。对那些只管企业的经济效益,不管工人(民工)死活的领导,必须追究其行政或法律责任。(2)作为工人(民工)个人,要自觉遵守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能为追求个人经济效益而违规操作。对个别工人(民工)不遵守安全生产的有关规定,违规操作造成严重损失的也应严肃处理。(3)各级政府机关的主管部门,要从宏观政策和具体制度上监督企业是否把发展生产、安全第一真正落到了实处。

经济学研究如何以人为本,这是一个具有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学术价值的新课题,需要广大经济理论工作者共同研究,以取得更多的共识。我们深信,经过广大经济理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经济学以人为本的理论研究定会开放出鲜艳的“花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