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论点摘编

2004-06-08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生命信息学视野中的人

李宗荣等在《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撰文认为,生命信息学把人看成一个具有多层网络结构的“活着”的信息系统,而人体硬件即“活着”的物质系统只是它生存和发展的依托。在宇宙演变过程中,一切物质形态的生成物都有

一定的生存周期,但是,基因和文化一经产生,便可以在不断的复制和进化中永存。基因信号和文化符号对人类行为共同起着控制作用。文章的中心是讨论人的信息学本质,最后以死亡标准为例说明生命伦理问题的信息转向及其意义。

明清之际三种人性论与中国伦理学的现代转向

吴根友在《学术月刊》2004年第5期撰文指出,明清之际有三种人性论――以李贽、顾炎武为代表的基于自然人性论基础上的“人必有私”论,以王夫之为代表的“继善成性”、“习与性成”与“性日生日成”的辩证、发展的人性论,以颜元、戴震等为代表的“气质之性一元”论。这三种人性论为中国传统伦理学的现代转向奠定了理论基础。这种新伦理学的基本精神是:一切伦理原则必须奠基在人的感性生活基础之上,只有通过符合人性的伦理的规范与引导,人性的完满与光辉才能展示出来。

何为中国哲学与中国哲学何为

张法在《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撰文认为,中国哲学是中国现代性进程的产物,自“五四”以来出现了三大做学范式。在当前的中国哲学学科建设中主要面临两大问题:中国哲学的西文呈现和现代汉语解释。在全球化时代,重思中国哲学原典中的真正意义,重思以前中国哲学学科以西学或苏学为标准的解释模式,重思用现代汉语解释古代思想上的已成限制,变得愈加重要起来。

西方学者关于游牧文化起源问题的研究

郑君雷在《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3期撰文指出,早期西方学者对于游牧文化起源的解释通常是围绕将游牧作为渐进式社会经济形态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展开,近年来西方学者则倾向于游牧出于混合经济,认为游牧专门化的动因包括自然条件变化、人口压力(以及相应的农业扩张、都市发展和聚落扩展)、工艺专门化、贸易联系、政治环境、迁徙等方面,其中对于欧亚草原及沙漠(半沙漠)地区、近东地区、中东地区、非洲大陆、欧亚北部地区和亚洲内陆高原游牧业起源情况的总结代表了西方学者近期的整体性认识。文章首先对这些情况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对西方学者在游牧起源问题研究上的基本取向进行了评述,并且指出了其在中国游牧业起源研究问题上的启示意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