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胆引进海外英才 不忘支持本土人才

2004-06-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炳升 我有话说

2003年,对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来说,是人才队伍建设成果颇丰的一年 4位研究员分别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个项目组获国家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1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记者近日在该所采访时,知情人告诉记者 这一现象,是该所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工作带来的必然结果。

创新人才工作寻觅“科技帅才”

创建世界一流研究所,除了一些必备的硬件条件外,最重要的是要拥有一批国际知名的科学家和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敢打硬仗的研究队伍。多年来,大连化物所一直坚持高标准,千方百计寻觅“科技帅才”,造就一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队伍。

2000年,该所引进了台湾“中研院”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学明博士,担任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1年,聘请中科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杨胜利院士担任生物技术部主任;

2003年,新加坡国立大学副教授、国际计算化学界新秀张东辉博士,受聘为所理论与计算化学中心主任。

……

几年来,该所从国外引进了40余位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其中有18位入选了中科院“百人计划”,他们成为提高全所科研能力和影响的助推器。

在注重优秀人才硬引进的同时,所里还十分重视优秀人才的软引进。对一些不能长期回国来所担任职位的人员,所里也采取相应措施,为施展他们的才智、获取相关信息搭建平台。

化物所每年设有50万元人民币的合作交流基金,专门用来邀请海外优秀学者来所短期工作。这些优秀学者被所里聘任为兼职研究员,评聘为导师,和所里导师共同培养研究生、建立联合实验室 实验中心 、联合申请国内外科研项目。该所和美国纽约大学化学系的张增辉教授联合建立的中美分子计算中心,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双方共同开展分子计算工作,并组成了以博士后为主的研究小组。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化学系张绪穆教授被聘任为所兼职研究员后,不仅为所里共同培养博士研究生,每年还专程来所进行讲学和短期工作。在该所同时受聘的,还有英国利物浦大学李永学博士、肖建良博士和美国的马银法博士、李庄杰博士、国宝川博士等。

通过创新人才工作,推进人才柔性引进政策,大连物化所密切跟踪世界科研最新动态,始终和优秀科学家保持着密切联系,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充分发挥他们在科研上的特长和突出优势,有力地激活和促进了全所科研工作的发展。

重点培养择优支持促进人才快速成长

除引进国外人才外,大连化物所还积极创造条件,对国内拔尖科研人员进行重点培养,促进人才快速成长。中日联合培养的博士李灿,博士毕业后即被派到比利时鲁汶大学国际著名催化权威B・戴尔蒙处做博士后研究,开展氧化物表面活性氧物种及其低碳烃活性和氧化的研究。回国后从事稀土氧化物上氧化物种等研究,先后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发明二等奖,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第四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等称号,首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去年,年仅43岁的他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为促进青年科技人员尽快成长,所里特别注重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条件,并设立多项基金,鼓励人人成才。几年来,所里先后设立了所长科研基金、创新基金、青年基金、博士探索基金等,全力支持青年研究人员自由选题并进行科研探索。自知识创新工程实施5年来,全所用于人才的各类基金总投入已达上亿元。对引进的“百人计划”入选者,所里提供不低于200万元的科研启动费(包括中科院的173万元)和100平方米以上的实验室。

所里尽可能为每位研究人员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于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学者,不论背景和资历,都委以重任。全所现在51个课题组组长平均年龄只有39岁,最年轻的任组长时仅28岁,许多优秀博士直接被聘任为课题组长。

孜孜以求坚持人才工作创新,大连化物所已经步入良性循环的快车道,有关部门对该所的一个评价,受到各方面的赞同:一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研队伍正在集结,一个具有较强国际竞争能力且受到国际同行密切关注的科学家群体正在形成,一个有利于优秀人才健康成长的环境和创业平台已经创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研究所正在迅速崛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