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香消曲不尽 玉碎艺长存(组图)

2004-06-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苏丽萍 我有话说

豫剧《花木兰》那高亢激昂的旋律依然萦绕耳边,而首唱者、一代豫剧大师常香玉,却永远离开了我们。

戏剧界失去了一位领军人物。中原大地,乃至全国各地的人们,都在怀念这位心系祖国、艺高德劭的人民艺术家。

虽然她生前一再叮嘱丧事从简,但成千上万的戏迷仍从全国各地赶来,送她最后一程。

人去声尚在,清香犹伴人。她为抗美援朝捐献飞机的义举,一直为世人所敬仰;她“艺不惊人誓不休”的执著和“戏比天大”的敬业精神,为戏剧界树立了一座丰碑;她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高尚品德,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心系祖国襄义举,回报社会多奉献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这是豫剧《花木兰》中脍炙人口的一段唱。每每听到这段唱,我们眼前总是浮现出其首演者常香玉的形象,在人们心目中,常香玉俨然就是花木兰。相信很多人都熟知她的这一义举!1951年,常香玉率香玉剧社巡回义演半年,用演出所得、卖掉剧社运输汽车加上变卖自己首饰的收入,两年内筹到人民币15亿元(旧币),为抗美援朝捐献了一架米格15战斗机,这架飞机被命名为“常香玉号”。1953年,常香玉又率团到炮火连天的朝鲜前线演出了180场,极大地鼓舞了志愿军指战员的士气。

原河南剧协副主席、常香玉所设“香玉杯艺术奖”评委会副主任荆桦说,在常香玉7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义演和捐助是常事:上世纪50年代,到天山南北慰问戍边军人和建设兵团战士;60年代,到大庆油田为石油工人演唱;70年代,到南疆为战士壮行。此后亚运会、香港回归文艺演出,都有她的身影。可以这样说,豫剧由一个地方戏发展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常香玉的传播功不可没。

一次,看完刘兰芳的评书《杨家将》后,常香玉对她的爱徒高玉秋说:“我们干每一件事都要懂得民意,老百姓往哪里想,咱就往哪儿演。”高玉秋瞬间明白了,这位从旧时代走过来的艺人,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感激之情,把演戏作为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工具,凡是党的号召,人民的需要,她都毫不犹豫竭尽全力。解放初期宣传婚姻法时,她连演六本《西厢记》;抗美援朝时,她演出弘扬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的《花木兰》、《破洪州》、《五世请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又以《朝阳沟》、《人欢马叫》来为人民鼓劲加油。她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新中国刚成立时,按当时的定级她可以拿到一个月800元钱,而当时的中央领导人才拿300元,文艺界她第一个站出来,主动要求减薪。平日手上一有余钱,她就买公债支持国家建设。1959年5月4日,在邓小平同志的亲切关怀下,常香玉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文革”后,她将平反补发的1万多元工资全部交了党费。

“国家的难,就是自己的难。”这是常香玉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每逢国家需要,她或义演捐赠,或解囊相助,几十年如一日。即使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常香玉已过花甲之年,但她热衷公益事业的心丝毫未减。1998年初,为唤起社会各界对下岗职工的关爱,75岁高龄的她携家人和弟子在河南人民剧院登台义演,所得6万多元票房收入全部捐给了“河南省送温暖工程基金会”。随后她和她的子女们又向基金会捐助了3万元人民币。

1987年,常香玉出资22万元,设立了“香玉杯艺术奖”,以奖励河南地方戏曲的优秀人才。2003年4月,非典肆虐中国,老人深深地被战斗在抗非典一线的白衣战士的精神所感动。她又一次慷慨解囊,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拿出1万元钱捐献出来,用于河南省农村非典防治工作。直到去世,她最终将一生的积蓄全部捐给她的出生地河南巩义,以报答人民对她的养育之恩。

她是名副其实的“爱国艺人”。

她对祖国和人民贡献得很多、很多,但她个人却要求得很少、很少。她生活简朴,穿旧衣服,住旧房,睡硬板床,坐小方凳。 她曾对子女反复叮嘱 后事从简、从速,不发讣告,不要惊动了大家;不准任何子女以她的名义向组织上提任何要求谋私利。为此,她还专门做了公证。女儿常如玉在告别妈妈时说 “妈妈一生不看重名利,人民艺术家这个称号是对她的最高奖赏,因为为人民演戏,叫人民喜欢,是妈妈生前最开心最自豪的事。”

执著敬业树楷模,勇于创新艺长青

戏迷们爱听常派唱腔,豪爽激彻,酣畅淋漓;也爱听她的道白,字字真灼,不用看字幕,也听得清清楚楚。她塑造的艺术形象“红白黄花”―――《拷红》中的红娘、《白蛇传》中的白娘子、《大祭桩》中的黄桂英、《花木兰》中的花木兰,戏迷们公认 演绝了。著名戏剧家郭汉城说,常香玉创出了一个独树一帜的著名的流派,她把豫剧流派艺术推到一个新阶段。

73年前,一个名叫张妙玲的9岁女孩在河南巩县 今巩义市 随父搭班学艺,没人料到她会成为日后的豫剧皇后。从张妙玲到常香玉,她靠的是勤学苦练。常香玉研究专家、河南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石磊说,常香玉之所以成为常香玉,是下了常香玉的功夫,她能让观众喜爱,全是靠苦功和一心为群众演戏的“傻劲”。常香玉每天4点半起床练功,吊嗓子,一直坚持到晚年。“台上好听好看,台下千遍万遍”,即使是“文革”期间,常香玉都没断过练功,经常躲在被窝里唱戏温戏。被送到农村改造时,她趁中午没人,跑到苹果园喊嗓子。回到团里被安排扫地后,她暗地瞅着其他演员,偷偷地学《红灯记》。结果当一位演员临时嗓子出了问题时,她一下子就顶缺演上了李奶奶。

常香玉的弟子韩玉生回忆说,常老师演戏,一辈子没有误过场,没有“滚大梁” 即说反了,叫错了 ,没有因为身体或其他个人原因换过角色。她演出总是提早化妆,在后台不说闲话,上场前几分钟开始盯场以便及早进入角色,演出中绝不把任何情绪带进戏里,几十年如一日。

常派弟子、河南省豫剧三团的汪荃珍回忆起她最难忘的一件事 一次,她到常老师家里学戏。大热的天,常香玉身着长衫,将衣服领扣扣得紧紧的。她说 “老师,天这么热,又是在自己家里,您可以穿短背心教我们学戏。”常香玉十分认真地说 “这怎么行呢 一个演员,生活上不严谨,艺术上能做到严谨吗 ”汪荃珍说,老师的这句话让我一生铭记。而更让她终生难忘的是,1993年,她改行离开豫剧团,常香玉托人找到她,要她回归。年轻气盛的她开始不以为然,待成为孤雁后,又心念舞台,终于在1999年排新戏《香魂女》全省招聘演员时竞聘成功重返舞台,并以出色的表演赢得中国艺术节大奖和戏剧表演的最高奖梅花奖。“当我拿着奖去向老师汇报时,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要记住,认认真真做人,踏踏实实演戏,戏比天大,对一个演员来说,什么事都不能大于戏。”

谈到常派艺术,戏剧评论家荆桦说,海纳百川成大洋。常香玉博采众家之长,集豫剧之大成,把豫东、豫西、祥符、沙河、高调等五大豫剧声腔派系熔于一炉,而且广泛撷取了河南曲剧、越调、京剧、昆剧、河北梆子及河南坠子等剧种和曲艺的声腔技巧,形成了深受广大群众喜欢的常派艺术。即使是成名以后,每次演戏,她也让丈夫陈宪章偷偷地和观众坐在一起,看观众的反应。观众觉得啥腔好听就唱啥腔,不管是哪个流派的。有时她一个腔里能有5个音,一句唱里融合豫东、豫西两大派。

为了让豫剧“顺民心,反映时代”,她不守旧,勇于改革创新,戏随时代走,艺随精神长。她和丈夫陈宪章一起动手,在改造传统题材的同时,积极演绎现代戏。《拷红》、《白蛇传》、《大祭桩》、《花木兰》、《破洪州》等传统剧目的改编,使历史与时代产生强烈的共鸣,成为常派艺术的传世之作;《朝阳沟》、《李双双》、《红灯记》等现代戏的探索,让常派艺术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焕发出了新的光彩。十年浩劫刚结束,第二次获得解放的常香玉满怀激情,走农村、下厂矿,高歌一曲“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帮’……”喊出了人们压抑多年的心声,一时风靡大江南北。

“常香玉的戏说农家的事,讲农民的道理,人物形象,甚至包括传统剧目里的帝王将相,也被平民化了。常香玉演的红娘,连脚步都是地道的农村姑娘,活脱脱一个热情洋溢、风风火火的‘河南妞’。”戏剧理论家刘景亮认为贴近生活是常派不衰的艺术魅力。

河南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石磊说 “常香玉在用声腔塑造人物方面达到了极致,苍劲中不失隽秀,粗犷中流露柔美,奔放里见出含蓄,娴静中透着俏皮,刚柔相济,形成了用心、用情唱戏,真实、准确、质朴、刚健、清新的表演风格。”

正是凭着对豫剧艺术的执著追求,常香玉才成为现代豫剧的一代宗师。而她的弟子王希玲、虎美玲、汪荃珍等业已成为中原豫剧的中坚力量。她的孙女小香玉,则办起了幼儿艺术学校,为国家培养着戏曲苗苗。

贴近群众艺德馨,风范长存垂后世

常派艺术是属于人民的。群众,永远是常香玉心目中的“上帝”。

戏剧评论家荆桦说,当年香玉剧社提出了“三三三制”,即每年三个月在农村,三个月在工矿,三个月在部队,长年坚持在基层演出。她在朝鲜战场慰问演出时,为剧团定下了“有求必应,面无难色”的演出规定。有一天早晨,她起来练功,发现门口有一个战士在为她站岗,她很是不安,便问战士昨晚看演出了吗,战士说没有,她便为这个战士一个人演唱了一段豫剧,战士感动得泪流满面。

梅花奖得主、河南省豫剧二团团长李树建动情地回忆说,去年12月,剧团到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建筑工地慰问河南籍民工,没想到正在医院化疗、头发已经掉光的常香玉打来电话说,要亲自为工人师傅演出。就这样,在临时搭建的简易舞台上,头戴发套的常香玉用她那锤炼了几十年的道白和唱腔功夫向民工师傅致以新春祝福。李树建说,“常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人,只要有公益演出,只要是给最基层、最困难的人群演出,她再忙、再累,也要参加。”

常派艺术之所以受人欢迎,常香玉之所以受人拥戴,还在于常香玉为人正直谦逊,品德高尚。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秘书长廖奔说,他打小就在河南看过常老师的戏,后来他从事戏曲研究专业,曾想研究常派艺术。常香玉说,北京有那么多艺术家,你可以研究他们,不一定非要研究我。他说,虽因种种原因没有从事常派艺术研究,但常派唱腔的韵味一直在他脑海中盘桓。

河南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方可杰说,有一天常香玉乘火车被乘务员认出,大家要求她唱一段,常香玉高兴地说,你们知道河南有个马金凤吗?她唱得非常好听,接着她唱了一段马金凤的拿手好戏,还说,我这是刚学会的,你们觉得像吗?方可杰说,作为一代大师,常香玉没有门户之见,不炫耀自己却宣传同行,这种胸襟是多么宽广啊!

河南一家企业曾找常香玉商量做广告的事,提出先给她50万元订金,广告做完了再给80万元,并给她3天考虑时间。常香玉当即予以回绝。去年6月,常香玉在和弟子韩玉生交心时谈起这件事 “现在的一些演员追逐金钱,唯钱至上,搞艺术的,就要把艺术当成毕生的、唯一的大事来做,我们艺人为人民服务,就是多演戏,不能贪图虚名,陷到钱眼里去。”

常香玉一生演出场次不计其数,她服务的全是普通的老百姓,从不计名利和个人得失。她虽然一生也没有得到什么奖项,但是,对于她的高尚艺德和她所创造的常派艺术,人民给予了最高的奖赏。香消曲不尽,玉碎艺长存。

▲1953年,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鲜慰问团文艺工作团在前线进行慰问演出。图为常香玉在演唱志愿军抗美援朝小调,受到了志愿军指战员热烈的欢迎。新华社发

▲1986年,常香玉和丈夫陈宪章在家中。本报记者赵德润摄

▲1992年3月22日,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左)来到位于北京郊区的中国航空博物馆参观“常香玉号”飞机。这架米格―――15歼击机是50多年前,常香玉为支援抗美援朝,用义演所得的15亿270万元(人民币旧币)购买,捐献给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新华社发

▲2003年12月22日,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冒着严寒来到北京市石景山区五棵松奥运体育场馆建设工地为民工演出。新华社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