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振兴东北不能忘农业

2004-06-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炳升 我有话说

“中央关于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提出,对于东北地区是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在振兴东北老工业企业的同时,农业也需要振兴。”吉林省农科院原副院长、“杂交大豆”首席专家孙寰研究员向记者强调。

东北的黑土地,自古以来就有大粮仓的美誉。在这片大粮仓从事了40年的农业科研,这位老专家自信自己对东北的农业问

题还是有发言权的。他认为 黑龙江和吉林省的农业生产,对全国都有不容忽视的战略意义。振兴农业也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决不能忘了农业。老工业基地振兴必须以农村、农业的发展为基础,从而形成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振兴老工业基地,农业是基础;振兴农业,人才是关键。改革开放以来,东北人才流失严重,尤其是农业科研人员一直呈“孔雀东南飞”之势。令孙寰感到无奈和痛心的是,吉林省农科院也同样面临这一严峻问题 20多年来,院里的优秀人才在不断流失。尤其是一些顶尖的专家和优秀人才先后被“挖走”,给院里的事业发展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过去,院里和兄弟单位曾联合培养了100多名研究生,其中不乏科技尖子。可几年功夫,这些人差不多走光了,出国的出国,南下的南下,造成了农业科研队伍新的断层。

面对这种状况,这位老科学家多次大声疾呼:“落后的科学技术支撑不了现代农业,缺乏农业研究的拔尖人才,无法承担国家的农业发展以及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任务。重视东北农业发展中的科技、生产及人才问题,尤其是拔尖后备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他向记者介绍说,近年来,吉林农科院想方设法招募科研新生力量,可效果并不太理想,应聘者寥寥无几。主要原因在于薪酬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自然环境、条件较差,令人望而生畏。农科院地处吉林省公主岭市,在地理位置、气候以及地质等方面,都是东北地区最富代表性的,是搞农业科研的一块宝地。可这里毕竟地处偏远,在生活条件、子女教育、购物、通讯等方面都有不少实际困难。凡此种种,都成为引进人才难以逾越的“门槛” 在有关方面的支持下,农科院正在迁往长春。在这次战略性大转移中,农科院希望通过打造更好的事业平台,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振兴东北的农业。

开展农业科研工作,需要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关系。孙寰对目前农业科研的现状感到忧虑 “农业基础研究普遍存在急功近利思想,忽视积累过程,过于强调‘产出’,因此研究课题追踪型多,独创型少,更谈不上原始性创新。东北地区的农业研究应该在调整科学研究方向,如何把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等重要问题上下功夫。”

这位老专家认为,克服科研人员急功近利、心态浮躁的思想,是当前农业科研必须注意的一个突出问题。他以自己独特的科研经历,脚踏实地的科研态度和坚忍不拔的探索精神,为所有献身农业科研的人树立了榜样。为了实现大豆强国梦,他曾经义无反顾踏上了一条前无古人、充满风险的大豆不育系的研究道路。从44岁开始,整整坐了20年的冷板凳,忍受着没有论文、没有成果的寂寞和种种无形压力,终于育成世界上第一个大豆杂交种―――“杂交豆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可供商业化生产应用的大豆杂交种,创造了大豆科研界的奇迹。

一辈子专注于农业领域,使这位老科学家对东北农业问题形成许多独到的见解。他向记者强调说 当前,对于扎根东北的农业科研工作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在重视和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结合东北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选准科研方向和研究课题,争取获得适合东北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实用型科研成果,只有这样,才可能为振兴老工业基地提供强有力的科研支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