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西柏坡人眼中的“西柏坡精神”

2004-06-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专栏记者:耿建扩 本期策划:夏桂廉 蔺玉堂 我有话说
缘起:55年前,在夺取全国胜利的前夕,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地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从此,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激励着全党
和全国人民,在“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伟大征程中,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今天,由河北省委宣传部、石家庄市委宣传部及西柏坡纪念馆联合主办的“西柏坡精神巡回展览”在国家博物馆开展,展览在首都各界引起强烈反响。为了更好地理解西柏坡精神,记者此前再次走进西柏坡,倾听那里的乡亲对西柏坡精神的质朴解读。

特邀嘉宾:

西柏坡纪念馆前副馆长贺文迅西柏坡村老党员闫青海

西柏坡镇镇长解建军西柏坡希望小学四年级学生康达

勇于牺牲甘于奉献

记者:贺馆长,“西柏坡精神巡回展览”将在国家博物馆展出,据记者了解,各界群众对这次展览非常关注。为了更好地让大家理解西柏坡精神,我们想请您和三位西柏坡的乡亲来谈谈你们眼中的西柏坡精神。

贺文迅:我认为西柏坡精神,是指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在驻西柏坡期间,所体现和创立的一系列革命精神。它包括两个“敢于”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的进取精神,两个“善于”: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 的科学精神,两个“务必” 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的创业精神等等。其中“两个务必”是西柏坡精神的核心。

艰苦奋斗,奉献牺牲,是平山人民的光荣传统。抗日战争爆发后,平山农民踊跃参军,出现了母送子、妻送郎、兄弟竞相上战场的动人场景。1500名平山子弟组成了闻名遐迩的“平山团”,后来这其中许多人战死沙场。平山是有名的抗日模范县,人民群众积极拥军支前,共交纳公粮2000多万公斤,制作军鞋157万双。下盘松村妇女戎冠秀冒着生命危险救护了一个又一个八路军伤员,被聂荣臻司令员誉为“子弟兵的母亲”,后来戎妈妈光荣地参加了开国大典。战争年代,西柏坡村群众在自己600多亩农田里辛勤耕作,为前线捐粮600多万公斤,派出支前民工700多人次。

建国初期,为了根治海河,中央决定修建岗南水库,西柏坡等村群众识大体,顾大局,无怨无悔地搬到了高岗旱岭上,开始重建家园;几年前,历史又一次选择了西柏坡人,为了保护岗南水库的水质,保护好省会居民的“生命之水”,他们放弃了刚刚发展起来的网箱养鱼,停止了放牧,不再让农田施放化肥,又一次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西柏坡村这么多年的风雨沧桑,可以说就是一部奉献的历史。一代又一代西柏坡人继承了老一辈的光荣传统,为了大局而甘愿牺牲个人利益,这就是勇于奉献的西柏坡精神。

艰苦奋斗自强不息

记者:到西柏坡参观的人,大都听说过董必武夫妇抢救病婴的故事 1947年的一个秋日,董必武和夫人何莲芝劳动归来,发现门口碾盘上丢弃着房东一岁多的男孩,气若游丝,命将不保。他们急忙把孩子送往中央机关医院,经过何莲芝一段时间的悉心照料,孩子得救了。

闫青海:那个孩子就是我。当时父母感到救治无望,就按村里习俗把我放在碾盘上,等待路人去掩埋。是董老夫妇给了我第二次生命。长大后我去北京看望董老一家,他们见到我喜出望外,连声说 “这就是咱们救的那个孩子,这就是那个孩子。”谢绝了何莲芝老人要我留在身边的好意,我回到了热爱着的家乡。决心靠自己的双手,改变家乡面貌,不辜负老一辈革命家的救命之恩和殷切期望。

从1967年起,我在村里干了13年党支部副书记,那时村里基本靠国家救济。改革开放后,作为党员就要带头寻找致富门路,我在石家庄干了三年的卸煤工,攒了点钱,开始从北京往平山县贩卖布匹,那时我是县城最早一批从事布匹生意的。从手提肩扛到雇车运输,买卖越来越大。再后来,红色旅游兴盛起来,在家门口就能挣钱了 我放弃布匹生意,购置了游船。岗南水库被确定为省会居民的饮用水源后,我带头响应上级号召,花13万元购买了环保型游船。我学过科学种植技术,去年在山坡上种了40棵葫芦,长势很好,要不是村里修路时毁掉了,一准能收入2万元。今年我又在房前屋后种了100棵,还分了很多秧苗给乡亲们,和大家一起卖旅游产品增收。不瞒您说,我爱人还经营着一个小型饭店,去年闹非典受些影响,今年生意还可以。

您说说,这么多年闯过来,不能吃苦咋行?艰苦奋斗的好传统到任何时候都不能丢!西柏坡人做过许多奉献牺牲,单我们家在战争年代就失去了两位亲人。我们有光荣的历史,但我们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光靠国家的救济和扶持是不光彩的。只要有吃苦耐劳的自强精神,西柏坡人的日子就会越来越好 西柏坡80多户人家,现在大部分已经摆脱了贫困。我还建议每个村民都戴个胸牌,写上“我是西柏坡人”,以我们高质量的服务,为西柏坡增辉。

加快发展永不自满

记者:解镇长,听说您刚才正要到窑上村帮助群众解决吃水难题,不得不耽误您一会儿,请介绍一下西柏坡镇的有关情况,作为一镇之长,您认为应怎样继承和弘扬西柏坡精神?

解建军:西柏坡镇是一个集老区、库区、山区为一体的乡镇,有16个行政村,28个自然庄,人口6040人。作为镇长,我感到责任重,压力大。因为这几年整个老区平山县发展都很快,西柏坡镇更不能落后。要实现富民强镇,就要找准适合镇情的发展道路。由于过去修水库占用了大量良田,现在全镇人均耕地还不到3分,所以靠传统种植业富民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确定了充分发挥西柏坡的政治、区位、资源优势,以旅游产业为主导,大力发展畜牧养殖,大搞山区综合开发的发展思路。

我们依托西柏坡纪念馆,新建了森林公园、西柏坡牡丹园、北方民俗博物馆等一批旅游项目,景区内的餐饮、住宿、购物、停车、加油等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这几年我们以保护环境、绿化圣地为目标,大搞荒山开发,栽植生态树种120余万株,还建起了优质核桃、日本甜柿、中华大杏、京东板栗等经济林基地。以西柏坡奶牛养殖场和摩森柴鸡养殖场为龙头,带动农民大上养殖业,目前全镇奶牛存栏达到200头,千只以上散养鸡场达到6家。全镇的兰狐、貉子、肉鹅等一批特色养殖项目也初具规模。现在全镇有98%的村修通了油面路,85%的农户建起了沼气池。去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180元。但是,我们还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绩,目前全镇的发展还不平衡,还存在一定数量的贫困户。我们要以“赶考”的精神状态,艰苦努力,力争用几年时间,把西柏坡镇建成全省乃至全国山区乡镇基层组织建设的旗帜,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经济发展的先锋。所以,我认为艰苦奋斗、加快发展应是新时期西柏坡精神的时代内涵。

牢记传统立志报国

记者:康达小朋友,你们学校就在纪念馆旁边,听说过任弼时教育孩子“现在不学,将来没用”的故事吗?

康达:听说过。我从小生活在西柏坡,经常听妈妈讲起党中央和毛主席在西柏坡时的历史故事。毛主席在这里指挥了三大战役,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还提出了“两个务必”。老师经常组织我们到纪念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开展少先队队日活动,还组织我们到这里打扫卫生,拣石头,保护环境。纪念馆也经常派讲解员到学校讲故事。我们知道,毛主席亲自到田间教农民插稻秧;刘少奇忍着病痛开大会,搞土改;因为下大雨,工作人员居住的窑洞塌了,周总理举着马灯组织人员连夜抢救;朱总司令亲自为战士抬棺材;董必武救活奄奄一息的小孩等许多故事。我们要高举老一辈革命家传给我们的火炬,发扬西柏坡精神,努力学习,准备将来报效祖国。

西柏坡希望小学是全国第一所手拉手希望小学,我在这里上学的几年里,经常有全国各地的叔叔阿姨给我们送来课外书籍和电脑、文具、书包等用品,这对我们的学习帮助很大。我们要勤奋学习,在学习中不怕苦、不怕艰难,用优异的成绩报答帮助过我们的人,长大后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嘉宾图像由康彦新、李灵巧提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