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展览资源循环起来

2004-06-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陆彩荣 我有话说

展览业是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发展的特殊行业。在中国加速成长的过程中,展览业和展会经济也以超常的速度成长。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会长万季飞日前说,会展业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具有可观经济规模的行业,近两三年,我国每年举办的展览超过2500个,会展业正在进入空前繁荣期。

各种展览以集约的空间、时间,将某

一行业、领域乃至整个世界、国家在某一方面的状况集约地展现出来。专业的如北京汽车展、珠海航展、上海国际电信展等;宏观的如改革开放成就展、科技成就展等。这些展览能及时、生动地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认识未来,特别是现代展览业配以声光电、舞台艺术手法等,将展会搞得生机勃勃,美仑美奂。

在展览之余,笔者想到一个问题 那么多精美的展品在展后该如何处置 我们该如何发挥展品的最大与最佳社会效益 这其实也是从资源环境角度思考问题的一个契机。

从《寂静的春天》的思考到《增长的极限》的发问,科学理性告诉我们,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类要长久、健康地发展,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可持续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提高资源和环境效率,是确保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

1997年,《卡诺勒斯宣言》提出 在一代人的时间内,把资源、能源和其他物质的效率提高十倍。这一句简单的宣言,对人类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从展览业的角度说,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就应该充分发挥展品的社会效益,使之得以循环利用,让展品为更多的社会大众所认识。展览毕竟是一时一地之事,再好的展览观众也超不过百万,而且对于拥有十多亿人口的中国来说,百万毕竟只是少数。我们的很多展览,从成就展到专业展,从革命历史展到现代艺术展,基本上都是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都市进行的,绝大多数的普通百姓无缘看到这些展览,更别说广大农村的农民了。

而今的展览档次越来越高,内容越来越繁复,一个展览就是一个很好的课堂,教给人们知识,提供大量信息,促进社会交流。当然,展览的花费也越来越大,展品越来越趋向电子化、现代化。一个简单的通信展览,四五十米展位居然要花费上百万元。可是展会一结束,那些展品到哪里去了,则很少有人问津。

现代展品的科学性、艺术性很强,许多东西可以作为陈列品长期保存。特别是科普类展览,更应该充分发挥其科普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展品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的作用。

据了解,全国有330多座科普展馆,其中约有三分之一被常年占用,很少办展览。这其中除了资金短缺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展览资料缺乏,观念陈旧落后。除北京、上海几个大的科技馆外,绝大多数展馆基本上是徒有虚名。要解决这个问题,仅靠政府财政拨款是不够的,关键是要动员社会力量,动员企业、行业参与展馆建设,使之成为公益性的社会事业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就展览资料的可持续利用来说,这里面就有很大的开发空间。展览组织者可以采取公益事业管理办法,鼓励参展单位向科技馆、文化馆、博物馆捐赠展品,常年展出,并结合展览的更新不定期地更新,让展品成为提高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的好教材。当然,政府可以采取经济政策鼓励企业的捐赠行为。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科普法,并且把办好科技场馆,使之成为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的主战场作为促进全社会科学普及的重要内容。

这件事情办好了,对于我国的科普、展览事业,对于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来说,都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更是资源循环利用的有效途径。这实际上也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具体工作,功德无量,还望各方努力,共同促成。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