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语言学研究“升温”

2004-06-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金福 我有话说

汇聚了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知名语言学者,国内高校相应学科带头人悉数到场;200多名自费来听讲座的各地在校师生,十几场讲座场场爆满、利用休息时间咨询请教专家的情景随处可见。近日在徐州师范大学举办的海外中国语言学者论坛所见到的这些场景,都在告诉我们:曾经“降温”的语言学研究正在“升温”。

曾经“降温”的语言学研究

我国传统的语言学包括训诂学、音韵学和文字学,语言学研究以教学为主。在过去几十年间语言学经历了大的转变,由用人文科学方法研究人的言语行为,转向用自然科学方法,通过研究人脑语言能力,揭示人脑的奥秘。这一前沿性基础学科在西方相当热门,在中国却是“门前冷落”。许多学者在思考一个问题:中国语言学该向何处去?

在本次论坛上,美国哈佛大学冯胜利教授一语道破我国语言学“降温”的关键所在:理论上的欠债导致中国语言学研究一直跟在国外研究者的后面跑。如今中国语言学在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语言学研究呈现多元化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是我国延续多年的语言教育方式。从上世纪开始,人们就试图摆脱这一传统,寻找“捷径”,将更多精力放在研究国外的语法理论上。我国语言研究注重汉语的“个性”还是语言理论的“共性”?从事语言研究多年的薛凤生教授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在语言学理论上,虽然学术界存有不同观点,但寻找适合中国汉语特点的研究理论应成为共识。”

20世纪中后期,我国语言学刊物相对较少,以致少数刊物成为学术研究的“指挥棒”,难以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我们应该更多注重学术的讨论和研究,只有研究实现多元化才能繁荣我国的语言学,现在国内语言学刊物的增多就是一个好征兆。”谈起学术研究,一直把语言学视为“寂寞学科”的中国社科院语言所吴福祥研究员满脸的喜悦。

如今,我国各类语言学刊物超过十种,多种办刊方向,不同的关注点促进了我国语言学研究的发展,语言学摆脱了以往“一花独放”的情景,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以徐州师范大学为例,语言研究实现了语言学与认知科学、神经科学、医学、计算机科学之间的交叉,并配备了世界最先进的研究设备,如今该校在神经语言学研究、甲骨文的计算机识别和方言的自动辨识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

30%与一个学科的未来

统计数字显示,近年来,来华学习汉语的人数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同时,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研究中国语言、中国语言的类型、汉语与本土语言的关系等,这必然会促进我国语言学界与海外的交流,进而促进该学科的发展。“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正在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热对中国的语言学而言无疑是一个契机”。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语言学多年的徐杰教授深有感触。

各种各样的语言社会工程对语言学提出了需求。近年来聋儿和失语症的语言康复问题引起了语言学研究者的注意,目前,我国7岁以下聋儿近百万人,每年约新增3万人。为了使这些人恢复语言能力,语言学者理论研究显得尤为必要。谈起该项研究,长期从事神经语言学研究的徐州师范大学副校长杨亦鸣教授一脸的兴奋,“失语症和语言矫治问题给语言工作者提出了不少新课题,由于经济条件改善,绝大部分有不同程度语言障碍的病人希望能得到矫治。我们对这一学科进行研究,目的就是在学术上取得理论成果的同时,可以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