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社会进步需要科学发展观

2004-07-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冯永锋 我有话说

正在北京举行的大型科普展览《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篇――大自然的警示和启示》,将以6月29日“全国科普活动日”为重点的全国科普宣传活动推向了高潮。

据中国科协统计,在科普日前后一周时间内,全国共举行各类重点科普活动上千项,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科普热潮。在这些活动中,有两个最重要的特征

,一是强调科学发展观,二是强调公众的参与性。记者在为期一周的采访活动中,深深地感觉到,科学精神的普及,既需要政府的高度关注,也需要科学工作者有针对性的措施,更需要公众高度的参与热情。

科学发展:人类理性的呼唤

7月3日,中宣部、中央精神文明办和中国科协联合主办的《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篇――大自然的警示和启示》大型科普展览在中国科技馆开幕。展览采用了大量的图片、文字和实物,告诫社会公众:非理性的发展,正在让地球失去平衡,最终,将让人类失去家园。中国科技馆馆长王渝生说:“我们的这个展览猛一看可能颇为沉重。但是,展览也给人类指明了方向,那就是从自身做起,用理性的态度,用科学的思维,指导我们的行为。我们要努力克服人类的贪婪,采用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来发展。”

北京理工科凌电动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杜炬,这几天突然“换了身份”,穿着湛蓝色的“科普志愿者”T恤,头戴科普志愿者的帽子,一早就站在“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篇”的展区入口,站在该公司与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研究中心共同研制的电动车面前,热情地向人们讲解电动车的有关知识。他们公司专门开到展览现场的两辆车,不停地有人上去参观。一位从四川来的中年人,显然对他的车不太信任,他问:“你的车,真是‘开’过来的吗?它的电池装在哪呢?充一次电真的能开300公里吗?国外投入了那么多资金用来研究电动车,他们都似乎还没有产业化,你的车真的就能在北京上路了吗?”杜炬说:“我的这两个‘兄弟’,实际上已经在北京公交121线路上运营好几万公里了,去年底我们又制造出了二十多辆车,通过了国家相关单位的认证,马上,121线的公交车,将有一半要使用电动车;到2008年,全北京将有1000多辆电动车投入使用。”

公众参与,力度还要加大

在这一周时间内,全国各地有很多父母带着他们的孩子来参加“全国科普日”的活动。据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程东红介绍,今年全国科普日的主题,是“科学普及,你我共参与”,参与,正在日益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

但是,记者也发现,公众参与的主动性仍旧不够,参与的方式也是被动的成分多,多半的人仍旧停留于看图片、读文字、拍照片,匆匆而过。在中国科技馆A馆一层,机器人乐队正在演奏美妙的音乐,孩子们围在“机器人指挥家”的身边,看得津津有味;而他们的父亲母亲,那些能对他们起到言传身教的大人们,甚至带队来参观的老师们,则坐在边侧的椅子上休息,对机器人乐队的原理毫不关心,好像学习科技知识只是孩子们的事,跟“成年人”已经没有任何关系;有些父母,甚至不等孩子们听完看完学完记完,就拉着他们赶往其他“景点”。只听见一位抓紧时间让孩子摆姿势照相的父亲说:“快点看快点看,半小时后我们还要去逛王府井呢。”他们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虽然回答不上来,但也会有“变通办法”,说,“你们自己去看吧,这地方不就是让你们学习的吗?”

在北京海淀区太月园小区,科普工作者正在向居民发放以传播科学、文明、健康生活为主题内容的宣传材料。有些人拿到材料,瞅上一眼,就揉成一团,塞到了垃圾箱中,有些人甚至直接就扔到地上,风一吹满天飞。

科普部门,开展工作需要更精心

经费不足,这是科普工作的老问题。但是,在经费同样不足的情况下,有些地方能够想出很多好招数,获得良好的科学传播效果;有些地方则天天坐在那哭穷,工作起来不主动,不努力,不精细。

今年,中国科技馆重点开展了“科学体验行动”,如气象科普表演、探梦实验室、天文知识展览、“数学、物理、光学、力学游戏”、“生物科普”等活动,都非常吸引人;而“科学健身迎奥运”科普活动、国民体质检测及“全国首届优秀科普挂图展示”等活动,也充分体现出了设计者的良苦用心。科学精神的传播是有方法的,如果一项科普活动,不能充分调动受众的全面心思,显然就是失败的、浅薄的。

但有一些活动,像“服务三农活动”、文化广场科普活动、科技成果送下乡活动等,则失之于简单、粗糙、草率,显得有些盲目,陈陈相因,前年是这套,去年是这套,今年还是这套,也许明年仍旧是这套。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主任吴国盛说,“公众科学传播”需要非常好的技巧,需要科普工作者投身其间做更艰苦的工作。简单地把社会公众当成“填鸭”显然不行,光靠发放材料让大家回去读也不行;遇上活动才出来“营业”,“平常不开张”,更是不行。科普是有针对性的,要事先摸透某个群体需要什么,再针对这个群体设计出一套最佳的方案;追求大而全,不考虑地域特征,不对受众的接受方式、接受水平进行研究,不对对象进行科学分类,老把“科普目标”放在“青少年学生”身上,显然都不科学;指望公众过来参与,而自己却身居局外似的,只是“按照程序办事”,因循守旧,显然本身就有违科学精神。(本报北京7月5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