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探寻水稻的奥秘――记国际水稻专家彭少兵博士

2004-07-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驻马尼拉记者 王传军 我有话说

最近,一项解决全球夜间气温上升导致水稻产量下降问题的重大研究成果,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来自国际水稻研究所的中国籍青年科学家彭少兵博士主持了该项科研工作。

今年42岁的彭少兵出生于中国湖北省洪湖地区。上个世纪70年代末进入华中农业大学学习,80年代中期赴美国加州大学、得州大学深造。1991年

在美国弗罗里达大学获博士学位后不久,便进入位于菲律宾著名科技城―洛斯邦尼斯的国际水稻研究所工作。

自踏进国际水稻研究所大门后,彭少兵便着手研究全球气候变暖对水稻生长的影响。12年后,他的这项研究成果终于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并引起国际农学界和媒体的高度关注。美国《科学》杂志、CNN、路透社、法新社、美联社、新华社等媒体都作了报道。研究结果证明,水稻生长期间平均夜间最低温度每升高1度,水稻产量就下降10%。

彭博士介绍说,目前关于大气变化,特别是温度升高对作物生产的影响,在国际上争议颇多。大部分关于全球变暖对作物生长及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白天气温变化的研究,而且一直认为昼夜温差变化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不大。为了搞清气温变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彭少兵主持的研究课题组对国际水稻所过去25年水稻生长期间的温度、光照等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发现25年来水稻生长期间平均夜间最低温度在逐渐上升。而连续12年的田间试验结果也证明,气象因素中以夜间最低温度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最大。

早在此项研究成果发布前,国际水稻所的朋友就说,彭博士在作物栽培及育种方面成绩斐然。他首次证明了水稻“维持育种”在水稻研究与生产中的重要性;率先提出通过品种选育来克服土壤与气候环境变化造成的非生物逆境对产量的影响。使水稻产量潜力维持在原有最高水平上的“维持育种”,对指导新时期的水稻育种及提高水稻生产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90年代中期,他还率先在育种圃队新株型(又称超级稻)的早代材料开展了系统生理研究,并探明了改良后的热带粳稻结实率低的原因是粒密度高,顶端优势弱,营养疏导组织少等。这一研究结果指导了育种科学家很快调整了新株型育种策略,采用热带粳稻与籼稻杂交培育出更有希望的新二代新株型材料。该研究被国际作物科学界视为作物生理与育种学科有机结合的典范。彭少兵博士也因此获得了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授予的“杰出青年科学家奖”。今年6月,彭博士被美国农学会评为本年度“杰出会员”,这是该组织向所有会员授予的最高荣誉。

20年来,彭博士虽一直在海外求学和从事科学研究,但他从来没有忘记报效祖国。他每年总要数次回国帮助相关单位,他同时担任华中农业大学的客座教授。2002年,他还主持创建了华中农业大学作物生理与栽培研究中心,并担任中心主任。他表示,要为国内培养更多的科学人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