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爱如泓泉情似海

2004-07-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龙金花 李国新 唐荟 本报记者 蔡侗辰 我有话说
在民族地区工作30年,他始终把群众当亲人,把基层官兵当兄弟,以对党的忠诚、对事业的热心和对患者的爱心,不断钻研医疗技术,开展19种腹腔镜下手术3.4万余人无一差错。他9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多次被评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学雷锋标兵和拥政爱民先进个人,荣获军地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2项。

他,就是武警新疆总队医院

院长庄仕华。

用过硬技术为病人解除病痛

1974年,18岁的庄仕华入伍到天山脚下的新湖农场驻军卫生所当了一名卫生兵,从那时起,庄仕华开始了他抚慰生命的最初尝试。

那年冬天,一位牧民到卫生所求医,庄仕华急得束手无策。病人只好冒着风雪走了。病人那双满含期望的眼神,像利刃一样剜割着庄仕华的心。从此,庄仕华的业余时间全放在了攻读医学书籍上。

由于饮食习惯及水质等原因,新疆地区胆结石患者概率比内地多一倍。1992年,庄仕华接受了新建肝胆外科的任务,医院引进了用腹腔镜作胆囊切除的技术。庄仕华明白,要想做到病情诊断和下刀准确无误,一定要先让手的稳定性、准确性到位。于是,庄仕华买来新鲜葡萄,用手术刀一点一点地把葡萄皮剥下来,直到不流一滴葡萄汁。锋利的手术刀不知在他的手上留下了多少“纪念”,他持之以恒,全然不顾。他说 任何东西的获得都须付出代价。

接受第一例手术的是甘肃省玉门石油管理局的退休工人刘文兰。她对抗生素高度过敏,手术风险很大。为此,庄仕华曾犹豫过。但当他看到病人乞求的神情时,他为自己的退缩思想深深自责。庄仕华召集人员组成了应急班子,并设置了特护病房,结果手术非常成功,刘文兰精神焕发地走出了医院。出院时,刘文兰硬扯着让他收下感谢费。当被谢绝后,这名70多岁的老人竟把他白大褂上的口袋全扯掉了。

此后,慕名求医者络绎不绝,有时他一天竟连续做20台手术。走上科主任、副院长和院长岗位后,庄仕华没有离开他钟情的手术台。在他手把手的指导下,该院有4名军医已能单独完成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13名来院实习的地方医生学成后也成了当地医院的“一把刀”。

用点滴言行感动周围每个人

为了真正了解庄仕华,记者放下该院提供的材料,“跟踪”庄仕华来到病房 92岁的老人蒋永芳的病房里弥漫着一股特别的气味。老人脸上荡漾着慈祥而幸福的微笑,坐在床头的庄仕华一脸真切,与老人娓娓叙谈,时不时地在一个小本上记上几笔,那种孝子般的神情与神态是如此地自然。原来,这名老人前不久感到腹部疼痛,儿女们把她抬到了武警医院。

看到灰心绝望而拒绝手术的老人,庄仕华想起了自己年迈的母亲。于是,他俯在老人病床前,拉起了家常。几句暖心的话,拉近了与老人的距离,老人笑了 “大娘知道你是个大好人。大娘就听你的。”手术成功了,老人叫来50多个儿女、孙儿孙女和重子重孙,让他们挨个给庄仕华行礼。老人抹着眼泪说 “住院几天,庄院长每天都照看我,护士们喊我奶奶,我打心里认了这些孩子们。”

在庄仕华办公室里,记者看到茶几上放着一头形态逼真、雕刻精美的小石牛,这是蒙古族民工明杰亲手雕刻送给他的。明杰那年因胆结石发作住进医院,因付不起治疗费,他准备悄悄出院。正在发烧的庄仕华闻讯后,不顾自己还在输液,提着输液瓶前来劝慰他安心治疗。当明杰便秘无人照顾时,庄仕华用手给他通便,并每天为他熬粥煮饭,送到床前。这个坚强的蒙古族汉子哭了。治愈出院那天,他雕刻了一头石牛送到庄仕华手中 “庄医生,您就像大草原上的一头牛,想的都是为别人谋好处呀。”

用一片真情关爱每个患者

5年前,医院收到了一名叫夏克尔江的学生写给庄仕华的信,信中说他在市里组织的绘画比赛中夺得了名次,请庄伯伯分享他的快乐。护士们纳闷:院长什么时候有个维吾尔族亲戚?原来,庄仕华为群众义诊时,见到了维吾尔族患者阿不都的孩子夏克尔江。当他看到阿不都家庭困难,夏克尔江面临失学的状况时,他跑到学校交清了夏克尔江的学费。几年来,庄仕华不仅每年都要支付夏克尔江的学费,还让自己的女儿辅导夏克尔江功课。如今参加完高考的夏克尔江告诉记者:“是庄伯伯帮我爸爸支付了住院费,又帮我顺利读完了高中。等我大学毕业,我一定要孝敬好这个穿军装的伯伯。”

2001年4月,喀什疏勒县维吾尔族大娘坎巴尔汗背了十几个干馕,带着筹集的1500元钱到乌鲁木齐看病。一位好心人告诉她武警医院医术好、收费低,她便来到新疆武警总队医院,但钱还是不够。见此,庄仕华先安排她住院,又和科室人员为老人补齐了医疗费用。出院时,科里的医护人员又筹款帮她买好返程车票。坎巴尔汗回家后托人送来两样东西:自己缝制的维吾尔族小花帽和用维、汉两种文字书写着“少数民族的贴心人,各民族大团结万岁”的锦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