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深山遇知音

2004-07-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温庆生 我有话说

不久前,记者数人乘车从西双版纳出发,开始长达数千公里的云桂边防线之行。汽车忽而爬上海拔1000多米的山巅,忽而又下落到海拔几十米的山脚,耳鼓嗡嗡作响,颇似飞机起降的瞬间。一路行来,记者亲身印证了近10年间我

国西南边陲的变化,更感受到我边防官兵对《光明日报》的浓浓深情。

边陲遇“故友”

汽车在雨中沿着山间巡逻小路迤逦而行。“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云南的天气正像当地人所讲的,变化无常,不经意间,雨停了,绿树花丛中露出勐腊云南边防某部四连的营房,俨然一处花园别墅。据介绍,云南省军区下大力改善一线连队的生活居住环境,卫星电话、闭路电视已在边防连队安家。局域网的建成,使每个连队都可以通过网络课堂听省里的大学老师讲课。

在连队的阅览室,连长听说我是光明日报军事周刊的温编辑,一下叫出了我的名字。在云南边陲十万大山之中,在离边境线只有咫尺之遥的地方,竟有人这么熟悉我们军事周刊编辑,似老友重逢,我心中十分感动,不觉疲劳全消。

连长姓徐,个头高大,人很朴实。他随手拿起桌上码放得很整齐的《光明日报》,说他喜欢光明日报的“将军论兵”栏目,那些将军的文章对他很有启发。毕业于昆明理工大学的四连指导员李红忠说:“去年我到4连时一看到订有《光明日报》,就很高兴,因为我上大学时就看。《光明日报》是我的良师益友,对我做指导员工作很有帮助,尤其是一版、理论版、军事版,对于我了解国内外大事、提高理论水平、拓宽知识面很有帮助,可惜勐腊地势偏远,要迟4―5天才能看到报纸。”记者问他对军事周刊有什么意见和建议,他说:“《光明日报》刊登的许多兄弟部队建设的经验和做法,为我们连队自身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良好借鉴;‘将军论兵’、‘军事观察家’以及‘军史一页’等栏目,让我们开阔了理论视野,增长了知识。如果能多反映我们一线边防官兵的生活,就更好了。”

转瞬天已将暮,记者与四连官兵依依惜别。李指导员把一张签有四连部分官兵名字的《光明日报》赠我,说是留个念想 见上图 。

夜宿平孟镇

记者一行顺山势而下,从云南入广西境,行至那坡县平孟镇,住宿某部6连。这个边疆小镇只有一条街道,一边是中越边境口岸,一边是边防连队,相距不过一二百米,平静而祥和。

晚上,这个部队的营长谭中喜、6连副连长王美达和几个战士,热情邀我喝茶。言谈间,听到6连订有两份《光明日报》,我不解,问何以要订两份。王副连长说:“《光明日报》的军事报道和理论文章权威性强、知识面宽,有思想、有深度,干部们为提高自身素质,经常要看;而战士们要开阔视野,参加考核、考试,也经常要看。干部们老要到阅览室去等着读光明日报,等得不耐烦,干脆就多订一份。”谭营长说,现在部队干部大学毕业生很多,战士们文化程度与我当兵时也不可同日而语。在新军事变革时期,我们边防部队要想“打得赢”、“不变质”,必须抓紧学习。《光明日报》是党中央举办的大报,介绍的都是党的先进理论、先进思想和最前沿的科学文化知识,因而大家都很看重《光明日报》。谭营长一番话,说得我心里热乎乎的。想起在滇桂路上,我不论到团部还是连队,处处都能看到战士们争阅《光明日报》,作为《光明日报》编辑记者,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自豪和高兴的呢?那一夜,我与官兵们相谈甚欢,竟不知东方既白。


本文作者与边防战士合影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