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忙的“患者热线”

2004-07-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金福 本报通讯员 海彬 我有话说

“共三台手术,今儿还可以。”第一次见到石祥恩时,刚做完一例脑瘤切除手术的他走出手术室,脸上没有丝毫倦意。

石祥恩是北京三博复兴脑科医院神经外科的主任医师、教授。

“听说你为了一台手术,生日晚餐都没回家 孩子没给你提点什么要求 ”记者无意问了一句。

“呵呵 时间长了,你看这是孩子

给我的祝福 吆 我的手机信息都满了,不过大都是患者的咨询信息。”石祥恩掏出一只老式的诺基亚手机,几十条信息在不停地闪动。

“您的手机看来应该叫传呼机更合适!”记者与石祥恩医生开玩笑。

“呵呵!这还不算什么呢。家人都说我的手机应叫‘脑科热线’,每天接的电话十有八九都是患者打来的。”

从事脑科专业十多个年头的石祥恩已记不清究竟接待过多少患者,做了多少台手术。从全国各地前来寻医问药的患者中,有年过花甲的老人,也有二十岁刚出头的年轻人,有都市白领,更多的是农村患者。每次给患者看完病,石祥恩总是把自己的手机号码留给病人,便于治疗期间的联系。患者出院后,这些号码自然成了“热线”。

“对我们作医生的来说,慈心和妙手同样重要。”这是石祥恩的多年来的信条。

1992年7月,石祥恩从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专业医学博士毕业,之后到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神经外科做博士后课题,研究下丘脑及颅底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回国后,工作的第一天他目睹了这样的一幕 前来就诊的患者为了能挂上专家门诊号,提前好几天夜里就在医院走廊里打起了地铺。从那以后,石祥恩要求自己,不管多累多忙,一定要竭尽所能帮助病人。

为了解这位国内神经外科领军人物的工作日程,记者跟随石祥恩开始了一天的日常查房。

“午饭吃的什么?”“感觉怎么样?不要穿的太单薄,别感冒了!”……十多个病房,几十张床位,石祥恩逐个听听心律、检查用药情况,一趟下来,用了两个多小时。

“我们当医生的一定要考虑患者的心理,他们看不到医生就心慌,我啊,这么多年了也有了‘职业病’,一天不见病人就感觉无所适从。”石祥恩笑着说。

刚走出病区,碰上一个老大爷。

“石主任,俺孙子病情咋样?”老大爷来自安徽农村,孙子得了脑肿瘤,今天刚入院。

“明天我们安排手术,你不用担心,您这么大年纪了,回家好好休息吧。”

“‘回家’!俺是专门来北京看病的,咋让俺回家……”老大爷耳朵不好,急得快哭了。

石祥恩凑在老大爷耳朵边一字一句地说:“您放心吧,明天我们就动手术,完了再回家休息。”

老大爷这才有了笑意,道谢后匆匆离去。

“你看,脑瘤发病率越来越年轻化了。现在的很多孩子,关注自身健康远远不够,偏远地区由于条件有限更是如此。”石祥恩忧心忡忡。

对脑血管等疾病如动脉瘤和脑动静脉畸形的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并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8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近30篇,出版《显微神经外科解剖图谱》的石祥恩,在业内是响当当的“学科带头人”,但在三博复兴脑科学医院,石祥恩却是出了名的“不坐办公室”,只要一空他便挨个房间查房,看病人恢复情况。有病人来自农村,因为家庭条件差,看到病人家属焦急的表情和病人的痛楚,石祥恩经常减免病人的手术费。在三博复兴脑科医院,“妙手回春、恩泽惠深”等牌匾挂满了石祥恩的办公室。

“我告诉自己,为了自己的职责,更是为患者和家庭的幸福,必须把每一台手术做得完美。”尽管对手术早已轻车熟路,石祥恩总是仔仔细细地对每台手术做最充分的准备。

每台手术获得圆满成功,都成为石祥恩一个美好的回忆。在记者跟踪采访的一周时间,石祥恩完成了近10台手术,两次讲课,十几次专家门诊,为几百人做了检查。

“山西的小王今天又给我发信息了。他恢复得不错 ”石祥恩说。

回到办公室。石祥恩发现桌上多了一个没有署名的花篮。“大概是哪个病人家属送来的吧,转送给第二病区姓胡的病人吧。他家在新疆,在这里也没什么亲戚朋友,挺孤单的。”

石祥恩的身影,消失在洁白而温馨的神经外科病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