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重点”之路如何走

2004-07-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侯明 我有话说

2004年3月18日,东京,在“第一届水稻白叶枯病国际学术大会”上,一位名为王金生的教授所作的报告震惊了全场。人们在震惊之余,纷纷把目光投向了他背后――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科。

在建设国家重点学科的过程中,南京农业大学重视积累,引进人才,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累,成就历史

学科建设,重在积累,没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难以形成真正的名牌学科,重点学科。

作为国家重点学科,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前身是金陵大学植物病理学系。可以说,她就是中国近代植物病理学的发祥地,在这里工作过的人包括我国植物病理学界的创始者邹秉文、俞大绂、谢家声、戴芳澜、魏景超、裘维藩、方中达等众多老一辈科学家。

学科积累,很大程度上是人才积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能够在学科研究前沿有所建树的人才,是南农大植物病理学科建设的一大法宝。

1980年,德高望重的方中达先生获得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诞生之前,这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科研基金项目。从此,方先生全方位启动了植物病理学不同分支学科的研究和建设,培养和造就了被同行称为“十大金刚”的十位教授。其后五年,有20多篇研究论文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一项。

人才,赢得今天

人才,是学科建设的根本,拥有一批真正的高水平人才,是南京农业大学建设国家重点学科的关键所在。

1989年,刚刚在美国完成博士后工作的郑小波教授回到了南京农业大学。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他就把在前辈陆家云教授手上很有规模的真菌生物学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这几年,他主持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成果转化和攻关项目,获得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发表多篇在国内外影响较大的科研论文。2002年他作为首席科学家,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共同主持了“农林危险生物入侵机理与控制基础研究”973项目。因为高深的学术造诣和卓著的科研成果,他被推选为植物病理学科点点长。

被美国总统授予“绿色挑战”奖的王金生教授是最早在国内开展植物病原细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科学家,他带领的研究小组研制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源于水稻黄单胞菌的诱抗和促生剂”,价值超过1亿元人民币;而他编写的《分子植物病理学》和《植物病原细菌学》等研究生教材,也在国内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此外,植物病理学科的人才团队中,还有“国家跨世纪人才”、“国家杰出青年”董汉松教授;在国内外首次发现并系统研究了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机制,首次提出解毒酶具有异构体专化性和使用井冈霉素不易产生抗药性的“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周明国教授……

正是有这样一批敢想敢干,掌握着精深专业知识的人才,南京农大植物病理学科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方中达先生曾经这样评价 “这个学术团队精诚协作、比学赶超,实验室夜夜灯火通明。”坚定地依靠人才、吸引人才,是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科建设的根本法宝。

成绩,昭示明天

国家重点学科的称号,不是争来的,不是抢来的,靠的是实实在在的成绩。

2002年,由郑小波教授主持的“宽基础、高素质的植保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课题登上了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的领奖台,这是迄今为止植保人才培养方面获得过的唯一国家级成果奖。

“学术,特别是我们搞植物病理学的,一定要用事实讲话,那样别人才能信服,而我们的明天,也要靠一个个的成绩去描画”,一位教授这样认为。用成绩说话,用事实说话,是朴实的南农人心中的一条信念。

自1996年以来,植物病理学科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重点项目、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国家863、国家973、国家转基因专项、国家科技攻关及国际合作等项目60多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十多项;申请和获得国家发明与技术专利12项;出版专著、教材12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400余篇,其中发表在国内核心刊物上的有160多篇,被SCI、EI、ISTP收录40多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