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山伢子到职业画家

2004-07-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赵和平 我有话说

桂行创最近画的大别山组画颇具神韵。在这些画里,没有无病呻吟、雕凿卖弄之弊,而是率意任情,自然纯真。起伏连绵的峰峦,迂回曲折

的溪流,舒卷自如的白云,一笔一墨皆成律动,仪态万千。山川、河流、田野、树木、房舍,在他的笔下重新组合排列后,呈现出一种优美的节律感。

去郑州出差时,在山水画名家何家安先生的画室里,我与桂行创结识。他三十多岁,瘦高的个子、文质彬彬,给人谦和稳重之感。我寒暄道 “听说河南有五位画家的作品入选‘中国画百年大展’,你是其中最年轻的,很了不起呀 ”他低声慢语道 “那不过是碰上了,运气好吧。”如此骄人的经历却一笑而过。这种平和的心态,让我对眼前的年轻人肃然起敬。

2001年的“中国画百年大展”是新世纪中国美术界的一次最具权威性的盛事。参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大师或名家的经典之作,代表了百年来中国画的最高水平。行创的《积翠重苍》能够入选大展,标志着他绘画艺术的成熟。这幅作品还获得了中国美协主办的“跨世纪暨建国50周年全国山水画大展”惟一金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另外,他在1999年创作的《苍翠大别山》入选了第九届全国美展并获优秀作品奖。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后生近年来在许多大型美展和创作活动中屡获大奖,有人说他幸运,羡慕他的机遇好,其实不然,机遇往往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行创出生在地处大别山腹地的罗山县。他从小喜欢写写画画,天资聪颖。在河南潢川师范学校美术班学习期间,王扶东老师教他认识了笔墨纸砚。行创毕业后被分配在县文化馆,当时巧遇下放干校的王鸿、张步等画家来该县开办美术学习班。名师指点加之自己的勤勉用功,使他初步掌握了绘画技法。这对他日后走上绘画道路起到了关键作用,也促使他最终走出大山,来到省城,去实现画家的梦想。

社会上有一种偏见,“大地方的人往往比小地方的人优越,省里的画家来到县里个个都是老师。”来自山里的年轻人,艺途之艰难可想而知。而压力也会激发人的精神,行创的奋斗过程便是例证。他来到省城后,以罗铭、何家安先生为师,并多方求教,同时大量临摹历代名家作品,师法宋、元山水画的法度和精神,他特别推崇贺天健、黄宾虹的笔意。在创作中,他又不是简单地摹仿古人、复制自然,而是融入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并寻求个性化的笔墨语言,逐渐形成了自己清新、质朴的画风。行创的《苍翠大别山》、《苍翠豫南》和《积翠重苍》三幅获奖作品均取材于家乡山水,抒发了他浓浓的乡恋之情。他的足迹还遍及黄山、峨嵋、太行、武夷山等名山大川,带回了《淮河岸边》、《孟良山秋》、《九龙飞瀑》、《家在云水间》等一批山水佳作。

行创现为中国美协会员,在河南省美协山水画艺委会任副主任。谈及创作体会时,行创说 “艺术的本质是发现和创造,创造源于感受,感受则源于生活的体验。记得有一次我在太行山里写生,沿着一条杂草丛生的崎岖小路向前走着,心里正为几天来找不到感觉而茫然。突然眼前出现了一道斑驳石壁,一种不可言状的激情由然而生,风霜的侵蚀清晰地写在上面,它凝固着远古的气息和经年累月的沧桑从亿万年走来,气势夺人,让我的心灵得到升华。这种感觉在钢筋水泥的大厦中是找不到的。”大山赋予了他灵感和智慧,他从大山里走来又重返大山中。步履平实,铿锵有声。左上图:苍翠大别山。桂行创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