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重视五“E”发挥隐性思想教育的作用

2004-07-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健 我有话说

  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五个“E”,即“环境”(environment)、“榜样”(example)、“解释”(explanation)、“劝诫”(exhorta tion)和“体验”(experience)(由于这五个词语的英文拼写第一个字母皆为“E”,故名之),作为一种隐性思想教育的方式、方法,一改过去那种单纯依靠灌输、说教或是以禁止、要

求等为主要形式的传统教育方法,结合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遵循个体品德形成的心理规律,通过相对隐蔽的、间接的、不知不觉的方式向受教育者传播思想教育内容,使思想教育的内涵以一种“随风潜入夜”的形式,渗透到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之中,从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一、环境(environment)

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和完成的,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就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而言,其实质就是个体不断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也就是一个消化和吸纳新事物的心理活动过程。

思想品德的形成需要通过适当的环境或信息载体去熏陶和培养。环境在思想教育中的作用是通过对人施以一种无形的环绕力和感染力而发挥出来的。按照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点,个体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方式来实现有机体同外界环境信息之间的平衡,从而达到适应目的的。“同化”系指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处理所面对的问题,将新遇见的事物纳入既有知识经验体系之中。“顺应”是在已有认知结构不能直接同化新信息时,个体主动改变其既有经验图示,从而达到适应之目的的一种心理历程。在“同化”与“顺应”这一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个体的知识得以增加,思维得以发展,智慧得以提高,品德也因此得以形成。这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作用不是强制的,而是通过熏陶、感染和渗透等作用于人的内心世界,改变人的思想观念。

当今,我国的学校教育也意识到了环境因素在教育中的积极意义,并重视进行环境建设。不言而喻,如果让学生时刻处于一种精神向上、传统优良、风气文明的环境中,他们就会自然地接受各种有益的感染和熏陶,从而不断地进行“同化”和“顺应”以适应周边环境,这种无形的教育,其效果往往是事半功倍的。

创造良好的思想教育氛围,除了重视清洁美丽、特色鲜明的校园物质硬环境建设外,更重要的是必须加强学校的软环境建设,这其中关键是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只有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舆论,扶正祛邪,扬善抑恶,才能为思想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受教育者在和谐的气氛中,在潜移默化的引导下,提高思想认识,解决深层次的认识问题。

二、榜样(example)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具有一种示范作用,是通过教育者以他人的模范行为和先进事迹影响受教育者而起作用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创立者、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通过系列的“充气娃娃”模仿行为试验证实了观察和模仿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人的社会行为乃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不但如此,通过观察学习不仅可以学会有效、正确的行为方式,而且可以矫正、消除不良的行为方式和消极的态度情绪体验。

榜样的先进事迹和模范行为,形象直观具体,易于学习和理解,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同时,榜样所体现和代表的先进思想,深刻地寓于具体事例之中,易于接收和仿效,具有很强的感召力,能够产生正面激励的作用。因此,在思想教育中,广泛开展榜样教育完全符合客观实际,有利于调动和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榜样教育运用于思想教育,不仅哺育了许多光彩照人的英雄模范人物,也铸造了种种具体而伟大的革命精神,如雷锋精神、抗洪精神等。与此同时,涌现出像陈永贵、蒋筑英等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他们的许多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引起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能够作为榜样的人物是很多的,既可以是革命领袖、英雄人物、模范工作者,也可以是身边的父母、教师,优秀的同学、同事等。印度著名的“城市蒙台梭利学校”,要求教师和家长都必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学校不仅为学生制定了价值观的课程,而且也为家长和教师开了价值观的课程;“城市蒙台梭利学校”还重视处处在学生中树立榜样,一个学生无论他在哪一方面表现得非常突出,都会受到奖励,并被学校宣传、树立为这一方面值得所有学生学习的榜样。这种身边的榜样既具体又现实,通过积极的引导和宣传,同样可以让受教育者在无形当中学习榜样,接受教育。

三、解释(explanation)

传统的思想教育往往注重于向受教育者灌输“是什么”、“要怎样”,而忽视向受教育者解释“为什么”,这容易使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排斥反应,仅仅达到外化而非内化的那种口服心未服的效果。解释,这种施教方法,在主张施教者和受教者处于平等地位的前提下,强调施教者对受教者解释“为什么”,至于该如何选择行为方式,由受教育者自己去决定。这种教育方式调动了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让受教育者乐于接受,同时也锻炼了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

在进行解释的过程中,对施教者的理论水平、知识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要求施教者不仅能做到摆事实、讲道理,而且能把大道理讲实、小道理讲正、深道理讲透、歪道理讲倒。比如,怎样看待改革中利益关系的调整,怎样认识人生的价值,生活条件好了还需不需要艰苦奋斗,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还要强调奉献精神等等,要解释清楚这些问题,就要求施教者自己首先理解这些问题,然后向受教育者进行入情入理的分析和深入浅出地释难解疑。

四、劝诫(exhortation)

这种隐性的思想教育方法也是注重将施教者和受教者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容易被受教育者接受。“劝诫”的教育方法不同于“禁止”的教育方法,关键就在于“禁止”将施教者放在上级的位置上,将受教育者放在下级的位置上,而思想政治教育最忌讳这种以居高临下的口气教训人,受教育者也非常讨厌一味“要这种”、“要那样”式的发号召、提要求。

在当今社会,公益广告出现得越来越多,内容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关系人类生存的问题,如战争与和平,环境问题等;小到人们身边出现的一些问题,如伦理道德问题等。这些公益广告,以形象、具体的画面,充满感情、警醒的语言,直接冲击人们的心灵,从而起到感化和警示的教育效果。这种公益广告也是一种劝诫的教育方法。

五、体验(experience)

人类在反思二十世纪道德教育时认识到:“一个人是通过共同生活的过程来教育自己的,而不是被别人所教育的”。在思想教育中,创造各种条件,通过让受教育者走向生活,走向实践,自己体验,自己感悟,这比传统的完全理性教育更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作为教育者,不要以为单纯把外在的规范告诉受教育者,就可以变为他的美德,这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努力使人的话语、行为习惯变为他内心的感受,增强他的情感体验。诚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般,通过主体自身在实践活动中去体验、感受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比单纯学习与接受他人的间接经验效果要快得多、好得多。

重实践、重情感体验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拿志愿者服务活动来说,青少年学生在为孤老和残疾人服务时,一开始产生的同情心便是一种良好的道德意识;而孤老们乐观的生活态度、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反过来给学生以影响,是道德意识的升华,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这种道德感悟的效果是受教育者在课堂上、书本中和说教中所无法得到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