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以科学态度对待登山

2004-07-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宋晓梦 我有话说
本期提示

“7・3”事故发生后,“大学生应不应该继续参加登山等户外高危活动”,“如何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最大限度地减少恶性事故的发生”,引起全社会的强烈关注。中国地质大学在全国高校中学生登山历史最长、参与度最高,他们对这些问题的态度和经验,或许能

给大家一些启发。

7月7日是清华大学黄德同学登山坠崖身亡事故发生后的第4天,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攀岩教练、中国大学生体协攀岩分会竞赛部主任邓军文教练接到国家登山队打来的电话,询问原定今年暑期攀登号称“雪山之父”的新疆木士塔格山活动,地质大学是否还参加?这项活动是国家登山队组织、负责指导并全程参与的全国大学生登山活动。由于“7・3事故”的影响,有些原来报名参加的学校已取消了参加的计划。

邓老师回答:“参加,当然参加。”对方问:“‘7・3事故’对你们有影响吗?”邓老师回答:“有影响,但我们不会因噎废食。”

不可能后退,只能以科学的态度往前走

“7・3”事故发生后,“大学生适不适合参加登山这类户外高危活动”之类的问题引起社会强烈关注。毕竟,近几年这样的事故已经接二连三发生。

然而对于地质大学来说,他们没有后退的余地,只能以科学的态度继续往前走。因为学校的特色,登山、攀岩、野外生存训练在这里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是全员参加。地大的学科分为三大类:地学类、地学延伸类、非地学类。对于前两类学科的学生,登山、攀岩、野外生存是列入教学计划的必修课;对于非地学类的学生,也是必修课或选修课。2002年,该校成为教育部“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研究课题首批7所实验校之一;2003年,“北京市大学生体协户外运动分会”在该校挂牌;2004年,全国大学生体协户外运动分会也将在这里落脚。

该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张汉恺教授说:“登山、攀岩、野外生存训练这类活动,对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互助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大自然相亲和的情感具有别的活动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和魅力,但又都是有着丰富科学内涵的活动,必须有科学的态度。需要勇敢,更需要谨慎。决不能用一种浮躁的、急功近利的态度去对待。”

据了解,在多年的实践中,该校形成了一支在这方面经验丰富的高水平教师队伍,长期负责这类课程的实施,例如下学期将给新生开的“野外生存训练”课,第一讲“紧急避险与逃生”由校长吴淦国来上――他在西藏从事过地质工作。地大还多次请回校友王富洲、李致新、王勇峰、次洛这些登上过珠峰的全国著名登山健将来校演讲、座谈,他们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面对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以及丰富的登山经验都对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专业技术和心理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科学的训练和准备,排除事故的隐患

但是光听别人说是不够的,学生必须亲自实践。这就需要科学的训练和准备。邓军文教练认为:当前不少高校在训练方面存在的问题是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指导,只知道练体能。其实这种训练还必须包括登山技术、对装备的认识与使用、保护策略与技术、危机处理、安全教育等等。

邓教练每年都要参加国家登山运动管理中心的“修线”(清理登山路线)工作,清理登山路线上的浮石、杂草、浮土、打保护点并反复试攀。一般每100米的路线需要工作7天以上。邓教练说:“像这样的路线就不容易出事。每年全国比赛、邀请赛都在这种地方举行。大学生假期的攀登活动也应该选择这样的地方进行才更安全。”

如果是开新线,则更要进行详尽的实地考察,邓教练介绍说:考察中需要掌握山体的风化程度、植被的生长程度、可攀性、线路的完整性以及山体周围的环境。这些都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专业人员,但现在有些带商业运作背景的登山活动,商家为了降低成本,不找国家登山协会或国家登山运动管理中心,而去找业余登山爱好者修线、开线,他们的装备或许也不错,但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令人存疑,很容易埋下事故隐患。

学生登山最好有老师或专业人员带领

据了解,规范的登山活动准备工作一般分为三步:首先,通过目测了解登山高度、判断危险程度、确定危险地点;第二步,写出攀登计划。内容包括,根据路线高度、危险程度确定携带哪些装备,例如绳子带多长、带多少用于连接的锁,还要确定是否要打保护点、是否需要结组攀登(用绳索将两到三个人连在一起)等等;第三步,画出草图,把岩壁的陡峭程度描述下来,并在图中标明在哪些危险的地方打保护点、搞结组攀登或在陡峭的地方排出队员的攀登顺序。邓教练说,这些程序说明学生进行登山、攀岩活动还是要由有经验的老师或专业登山人员带领才好。今年6月26日出发去攀登西藏启孜峰的北大山鹰社登山队,3名向导就是由西藏登山学校为他们派出的。有专业素质高人作向导,安全系数才会高。

最要不得的是急功近利

分析近年来大学生参加登山活动出现的几起恶性事故,地大体育部主任杨降梅老师和邓军文教练都认为,“除了技术方面的原因,很多情况是因为不少大学生缺少一种健康、成熟的心态。邓教练曾陪同著名企业家万科集团的王石和搜狐的张朝阳攀登云南的哈巴雪山,对他们冷静、理性的态度留有深刻的印象:一定要在身体状况、天气条件、技术安全都有保障的情况下才登,否则宁可放弃。结果两人都登上了顶峰。国家登山队的罗申教练四次登珠峰,前三次虽然都有机会,但都在不是很有把握的情况下放弃,直到2003年才成功登顶。

杨老师和邓教练都认为,这种理性的态度非常值得大学生登山爱好者学习,因为放弃是需要下很大决心的。有的同学前期花了很多钱买装备,在训练中付出了很多艰辛,临时要他不登,他接受不了;还有的学生参加的是有商业运作背景的登山活动,不在限期内完成登山任务对投资方不好交代。这些情况都容易造成学生不顾身体条件、气象条件勉强攀登,以至酿成事故。

据悉,今年6月26日黄德同学还参加了地大为学校新攀岩场的落成而举行的北京高校攀岩比赛,他在70多名选手中获得了第6名的好成绩。显然,这次事故主要原因不是个人技术。为此地大专门开会研究决定:杜绝学生不通过学校,擅自接受企业、公司或地方政府的邀请参加登山活动。受邀者必须事先报批,由学校对活动的组织方及活动情况进行评估,即便批准,也要有老师带队指导。违规者将被学校登山、攀岩俱乐部除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