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走出“影响力”的误区

2004-07-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鉴传今 我有话说

从目前的评价体系及其实施过程来看,学术期刊“转载”问题已经演变成一种怪异现象:一篇学术论文或某个学术观点,其首发与否似乎已不重要,而能不能被转载尤其是被何种刊物转载,却成为其有无价值或成功与否的关键。作者认为,学术期刊要摆脱“转载率”的羁绊――

 在量化标准这只看得见的手搅乱学术界的同时,也搅乱了学术期刊办刊者的心,“转载率”成为评价学术期刊的重要因素,并因此成为办刊者追求的一个目标。从目前的评价体系及其实施过程来看,“转载”问题已经演变成一种怪异现象:一篇学术论文或某个学术观点,其首发与否似乎已不重要,而能不能被转载尤其是被何种刊物转载,却成为其有无价值或成功与否的关键。在这种情况下,某刊物被转载及其次数的多少,遂成为它具有“影响力”的重要标志。然而,这却是学术期刊影响力的一个误区。

当然,“转载”与“影响力”是不能分开的,但“转载”只是“影响力”的一个外在表现,或确切来说是引起关注的一种方式,如果把它视为评价标准,并表面化甚至绝对化,其后果是很糟的。然而,问题的严重性并不仅止于此,关键还在于“制造”转载的做法给学术带来的危害,这是必须严肃关注的问题。

“制造”转载除了协调外部关系的“隐巧”之外,在刊物自身还需要开发以供转载的资源,那就是刊物要有与众不同的东西,内容要别出心裁,即使不能达到这种高的标准,那也要“旧酒新瓶”,换上耀人耳目的新装。从论文的选择看,不论是小题大做还是大题小做,不论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还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也不论是把已经搞清的问题重新搞混还是把没有搞清的问题继续不清,总之,只要有所不同,就要大加刊载。从栏目或专题的设置看,不论是真问题还是假问题,不论是大问题还是小问题,也不论是问题有意义还是没有意义,总之,只要是个问题并且看上去很新,都可以炒作一番,制造出一个一个的“学术的厄尔尼诺”现象。这种并不是学术期刊的个体性或区域性现象,而是目前带有某种普遍性的现象。翻开众多的学术期刊,我们见到的专题、见到的论文,其范围和数量都不能不说是令人惊异的,但是,学术的积累和推进又有多少呢?这是不能不令人深思的问题。近年来,学术界遭人诟病的现象已不少见,“学术泡沫”、“学术垃圾”虽屡除不尽,早已成为过街老鼠,但人们在痛斥所谓“学术腐败”之时,又有谁想到这种“期刊的腐败”呢?

提高学术期刊的自身建设,增强其学术影响力,应当是学术期刊所追求的目标,这是勿庸置疑的。但是,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并不是建立在某个评价体系的“转载率”之上,而是建立在刊物对学术积累和学术发展的切实推进之上。学术期刊既是学术现象的窗口,同时也是学术现象与学术传统之间的纽带,它虽然是学术成果的展示台,但绝不是学术现象的博物馆。学术期刊自身包含着对于学术及其传统的理解和识见,包含着对于学术现象和学术进展的评价,这是学术期刊的本性,同时也是其学术影响力的源泉。因此,摆脱“转载率”的羁绊,走出“影响力”的误区,把学术期刊不仅办成期刊而且更重要的是办成“学术”期刊,仍是学术期刊界亟待解决的课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