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给沙“魔”套个绿头箍

2004-08-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瑟 我有话说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颠簸,汽车终于到达目的地――一条望不到尽头的绿“墙”前。绿“墙”的一边是长满了庄稼的农田,一边就是被称为新疆第二大沙漠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这是记者在新疆奇台县北沙窝见到的奇特景色。这道绿“墙”就是奇台县各族人民用多年的汗水筑就的防沙防风林,一个给沙“魔”套上的绿头箍

奇台县根葛尔村村民刘东指着自家百余亩地自豪地说:“过去总出现流沙埋庄稼的事,现在好了,这道防沙防风林建成了,我们种庄稼不担心了,粮食今年又将是个丰收年,这全靠党的政策好呀。”

作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奇台县,境内与沙漠接壤的距离就达65公里长。西部大开发号角吹响后,他们开展了以“治沙源,涵水源,增资源,拓财源”为目标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五年累计防治荒漠化人工造林41.4万亩,荒沙造林24.7万亩,在65公里的沙漠边缘建起了宽达3公里的绿色屏障,使多年流动的沙漠,出现了绿海浩瀚的壮观景象。

县委书记李铁民说道,新疆是世界十大沙尘暴源区之一,中国的四个沙尘暴源区中两个在新疆,全国近三分之一的荒漠和近三分之二的沙漠分布在新疆,这对我们来说,防沙治沙成为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只有把沙漠治理好了,群众的生活才能好。这就是我们这些年坚持的最基本的原则之一,也才有了今天沙退人进的可喜景象。

在我国最大、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新疆和田地区,面对在不到1000年间沙漠向绿洲推进150公里的现实,和田各族人民结合农村好条田、好道路、好渠道、好林带、好居民点的建设,开展了一场又一场防沙治沙攻坚战。98.5%的农田实现了林网化,封沙育林168.21万亩,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为全球500佳,获得了全球土地退化及荒漠化控制成功业绩奖。

最让和田人民感到高兴的是,近几年他们在封沙育林中,找到了一条致富的道路:发展林果业。他们采用生态、经济混交模式,林木随着水渠走,渠路向阳一侧定植林果树,全地区累计建成特优经济林150万亩,经济林的收入已在农民收入中占有相当比例。和田地委书记朱海仑介绍,和田地区仅核桃就种植了26.45万亩,实现农民人均一亩核桃地的目标,人均纯收入的23%来自核桃。

素有“火洲”之称的吐鲁番,是新疆荒漠化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他们坚持保护和建设、人工造林和封育、乔灌草、网片带多树种多林种相结合的生态建设思路,全地区森林覆盖率由1998年的1.1%提高到现在的1.92%。

植被的增多,沙漠边缘林草的增多,让吐鲁番沙尘暴天气明显减少。据自治区气象专业人士对吐鲁番1971年至2000年的数据分析,近30年来,吐鲁番盆地各类沙尘天气出现频数总体上是八十年代达到顶峰,七十年代次之,九十年代明显减少。九十年代以后,托克逊县平均8级以上大风日比八十年代下降一半还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副主席熊辉银自豪地说:“50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25年来的发展,新疆生态状况明显改善,绿洲内部生态趋于稳定,绿洲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提高。新疆已初步形成了以绿洲内部农田林网、绿洲外缘大型防风固沙林带、天然荒漠林和山区天然林为主体的立体绿色屏障。特别是给沙“魔”套上了绿色头箍,让沙漠也要为群众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