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推进泛珠三角经济区的合作(图)

2004-08-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人怀 我有话说
编者按泛珠三角地区包括粤港澳,面积超过200万平方公里,人口4.5亿,生产总值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它的发展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课题。刘人怀院士从经济、科学、教育、文化几者结合的高度,认真分析了泛珠三角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科教文合作,促进地区发展的构想,具有很
强的现实指导性。

刘人怀:一九四○年生于成都。一九六三年毕业于兰州大学数学力学系。先后在兰州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原上海工业大学任教。一九九五年任暨南大学校长至今。

泛珠三角经济区应提升为国家级发展战略

去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首次提出“泛珠三角区域协作”这个概念。他指出,广东要“积极推动与周边省区和珠江流域各省区的经济合作,构筑一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广阔、充满活力的区域经济体系”。泛珠三角经济区概念一经提出,立即获得周边省区的热烈回应,并迅速进入了实质性启动阶段。

从科学发展观来看,泛珠三角经济区的倡导,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要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已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世界经济正趋向形成欧盟、北美和亚太区特别是东亚区三大板块,区域间的竞争正成为时代的主要特征。

泛珠三角经济区的提出,既体现了粤港澳经济能量集聚、亟需扩大释放的内在要求,也反映了周边省区接受粤港澳经济辐射的强烈愿望。由于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丰富,同时拥有资金、金融、技术、交通的优势,因此泛珠三角经济区的提出,对加强粤港澳经济合作,统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沟通我国大西南和东盟的经济联系并提出整个区域的国际竞争力,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区域经济合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就泛珠三角地区的合作而言,毫无疑问将首先在经济层面展开。由于经济与科技、教育、文化的密切互动关系,因此积极推进科教文等方面的区域合作也极为重要、不可忽视。

目前,经济全球化、区域化这一发展趋势,实际上也是由世界科技进步所决定的。在技术全球化背景下,产品生命周期进一步缩短,产品的研发难度越来越大,面对同一机会可以参与竞争的企业越来越多,这就大大加剧了国际竞争的激烈程度。同样,在技术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的生产要素出现大规模的跨国界流动,全球供应链管理亦应运兴起。经济全球化、区域化有利于世界各国发挥比较优势,节约社会劳动,使生产要素得以在更广区域甚至在全球范围内合理配置,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提高边际利润。因此,经济发展的背后,是科技、教育、文化等因素的有力支撑和配合。

两个重要问题

当前,在泛珠三角经济区内积极推进区域合作,需要特别强调以下两方面:

第一,积极推进科技合作,构建区域科技交流与合作平台,创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以提高整个区域的综合科技实力。

2003年10月,广东省与泛珠三角其他各省区签署的《泛珠三角区域科技创新合作框架协议》,在科技合作方面迈出重要的一步。不过,该协议尚有许多原则性、技术性问题和细节需要跟进、落实。

更进一步的合作是建设区域性的科技创新体系,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合作共生”的基本原则,营造科技创新的宏观大环境,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区域科技综合实力,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第二,推进区域内的高等教育合作,建立人才交流的统一平台。

目前,制约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诸因素中,人力资源质量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人才储备不足已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隐患。泛珠三角区域内各省区的高等院校都各有优势和传统,加强区域内高等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实行优势互补,有利于提高区域内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技发展动力和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建议各省区借鉴科技合作的经验,签署《泛珠三角区域教育合作框架协议》,以推进区域内的高等教育合作,建立人才交流的统一平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