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经验面前 我们领悟了什么

2004-08-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丰捷 王庆环 我有话说

年轻的华威大学39年成就一流的成功范例,让处在重大战略机遇期的中国大学校长们感到了实实在在的震撼和希望,也为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闭幕画上了一个精彩的句号。

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世界各国纷纷进行高等教育体系的重大调整与大学自身的深刻变革,中国高等教育必须以博大的胸怀和广阔的视野学

习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短短7天,124位国内重要大学的校长与13位世界高等教育界的风云人物交流经验,启迪灵感,思考中国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有效途径。

发展需要不断的理性思考

“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高峰体验”,重庆医科大学校长金先庆恳切地说,不同类型的世界一流大学校长所做的不同主题的演讲让我们受益匪浅。四川农业大学校长文心田说,通过中外校长的交流,感受到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气息和时代跳动的脉搏,促使大学以更广阔的视野思考学校的发展战略问题,应对我们现在面临的种种挑战。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则深切地感到,中外大学校长都体会到了外部环境发展变化对大学构成的巨大压力,都在积极思考大学的变革方向与策略。许多大学校长都谈到,今天的世界与过去不一样,社会对大学承担的职责与发挥的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大学必须加快自身变革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北京科技大学校长徐金梧说,如果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中国大学还处在相对年轻的时期,所以更需要不断地理性思考一所大学的目标定位与基本功能,思考如何抓住机遇促成学校的飞跃。

在经验面前深刻地领悟

当中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让外国校长们感到震惊时,中国校长们则从他们成功的经验中汲取了大量具体的“营养”,特别是围绕本次论坛的两大主题,高水平大学如何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如何推动大学科研工作和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众多校长都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思考。教育部部长周济对此作出了系统的总结。他认为,通过论坛可以认识到,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浪潮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必须迎接挑战,以更广阔的国际视野来思考和制定学校发展战略;同时大学发展战略的制定离不开各国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国情,必须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围绕社会发展的新要求追求卓越;在此过程中,大学必须科学定位,合理谋划,以特色和优势取胜;必须以服务求支持,以质量求发展,把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作为重要的职责。

在领悟中正确选择

中国高等教育在其改革发展的道路上正面临诸多复杂的问题,可贵的是,通过论坛中国大学校长们已经在一些方面找到了答案――

首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人的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不同大学应有不同的目标定位。从国家利益看,必须要创建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但就大多数大学而言,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本校发展战略规划,不能盲目追求“大而全”。

其次,建设世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的关键是学科建设,每个学校应该立足自身实际,扬长避短,有所为有所不为或有所少为,整合学科资源,创新交叉学科,突出社会急需的新学科建设,形成各个学校的办学特色。

处理好“大楼”与“大师”的关系,把超常规引进高水平人才作为学校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是各国有作为的大学校长的共同经验。当前,我国高校必须继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真正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具有激励作用的科学管理机制。

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高水平大学要保持领先,后起之秀大学要实现跨越发展,都要正确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因此在科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创新方面,政策导向和评估体系上应该更加注重选题和成果的原创性。大学的环境与制度建设也要更有利于尖端科研成果的研发和转让,通过政策与制度,引导大学在知识创新与技术发展方面对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应该重视综合协调大学职能的发挥,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实践证明,高水平大学应该加强与地方和企业的科技合作,利用其优质资源为社会提供高水平的服务;同时,大学要通过有效途径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不少国家的经验证明,高校创办科技园区和高科技企业是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走什么样的发展之路 追寻着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中国大学不断思考、调整着自己的方略,周济部长今天明确表示,实现高等教育的新跨越必须采取新思路,寻求新突破。他提出,把质量放在更高位置,努力实现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学术竞争力的提升将是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重心。他透露,教育部将推动三大突破,一是人才强校方面,二是对研究生教育进行深层次改革,以调动导师和研究生的积极性,三是学术基层组织的改革,以形成科技创新体系的结构性变革,特别是通过在高校建立国家实验室和人文社会基地,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整合资源发挥科研力量的最大整体优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