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尽快申请下一代互联网地址资源

2004-08-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蔺玉红 我有话说

 

简介:刘东,现任北京英纳特网络研究所所长及天地互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裁。2002年及2003年连续担任国家863计划通信技术主题IPv6专项评审委员会评审

委员。此外,还担任国际互联网域名与地址管理机构(I-CANN)的中国政府代表顾问、全球IPv6论坛理事及中国工作组代理组长等职务。

以IPv4为基础的传统互联网领域资源分布在全球极不平衡,致使我国面临着严重的IP地址危机,如何争取下一代互联网资源分配的主动权?全球IPv6论坛理事、天地互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裁刘东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了自己的看法。

IPv4地址资源濒临枯竭

记者:我国所拥有的IPv4地址资源和美国相比是否有很大的差距?

刘东:美国有近3亿人口,1.65亿互联网用户,占据了全球已分配地址的70%(共拥有75个A类地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就拥有一个A类地址)。而我国有13亿人口,8000万互联网用户,却只有4100万个IPv4地址,相当于不到3个A类地址,占全部已分配地址的2%弱。

记者:我国对IP地址资源的需求呈一种什么样的增长趋势?

刘东:根据信息产业部的预测,到2007年底,我国互联网用户将达到3亿,互联网的人口渗透率达到23%,这一趋势预示着我国将产生对IP地址的大量需求。此外,随着以新一代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进程的全面推进,各种各样联网的智能终端乃至移动智能终端,比如信息家电、手机、掌上电脑、网络汽车、传感器等,都将对IP地址资源产生数不胜数的需求。

记者:目前剩余的IPv4地址能否满足这一巨大需求?

刘东:全球IPv6论坛在今年3月份公布了IPv4地址需求预测,假设互联网的平均人口渗透率达到20%,每3个人共用一个IPv4地址,预测的结果是:仅前15个地址需求最多的国家就需要额外的298个A类地址,超过目前剩余IPv4地址库的3倍,其中,仅仅中国一个国家就需要额外的105个A类地址。我们不能指望IPv4改变目前地址资源分布的不平衡现状,而且,目前剩余的IPv4地址远远不能满足全球甚至我国未来5年内的互联网发展的需求。

新一轮资源争夺战升级

记者:IPv6能否承担起这一重任?

刘东:中国在以IPv4为基础的传统互联网领域落后于别国,这是事实。应该说,IPv6提供了一个改变旧规则、重新划定起跑线的机会。但是,在这条新的跑道上,我们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记者:各国对IPv6地址资源的争夺是不是非常激烈?

刘东:IPv6协议制定于1995年,1999年开始部署。在新一轮的地址资源争夺中,美国目前仍然占上风。根据各RIR今年年初发布的联合统计数据,到2003年底,全球已分配的IPv6地址块数为499块,其中美国分配到的IPv6地址块数居全球第一位,共73块,占全球总数的15%。美国、日本、德国、荷兰、英国5个国家所分配到的地址总数占全球总数的近一半。

记者:我国申请到了多少?

刘东:截至今年6月,最新的统计数据是全球已分配606个IPv6地址块,其中,中国11块,占全部已分配IPv6地址块数量的1.8%。以上的数据仅仅统计了IPv6地址块数,而忽略了每个地址块的大小,事实上,目前我国申请到的IPv6地址块都是均为缺省的/32,而没有更大的IPv6地址块。如果把最近几个月以来全球各地持续增加的大块地址分配情况考虑进去,我们所分配到的IPv6地址资源在全球所占的份额更加稀少。

应迅速决策和快速部署

记者:IP地址资源对我国而言有何重要意义?

刘东:IP地址资源对于互联网领域乃至整个信息技术领域的意义,相当于国土资源、矿物资源等资源之于一个国家的意义,它是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因此,我们必须尽早和更多地争取充裕的地址资源,为我国下一代互联网产业的突飞猛进发展提供充分保障。

记者:在地址资源分配方面有没有一个全球统一的分配原则?

刘东:有一个最基本的分配原则是:先到先得和按需分配。这条基本准则适用于以IPv4为基础的传统互联网领域的地址分配,同样也适用于以IPv6为基础的新一代互联网领域的地址分配。

记者:在这样的规则下,我国如何在新一轮的地址资源争夺战中抢占到先机?

刘东:地址资源分配以决策与部署为基础,以长期规划与战略布局为申请依据。这是获得地址资源的前提。一旦获得了充裕的地址资源,它又反过来会促进和推动整个部署进程,并支撑国家在全球信息技术领域核心技术、产品以及商业运营等各方面的较量与角逐。

在目前的形势下,我国政府和产业界迫切需要深入研究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从地址资源申请、标准制定、核心技术研发、关键产品研发与商业推广、网络的规模部署、渗透率以及商业运营等等各个方向,提出完整和长期的发展策略与规划,并有针对性地部署相应的课题,为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掌握关键技术、开发网络设备和软件进而实现产业化奠定坚实的基础,推动和加速我国下一代互联网的产业化进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