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对我们的几点启示

2004-08-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岳毅平 我有话说

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历史的经验值得借鉴。回顾发达国家在发展中所走过的历程,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

一、抓住机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一切都从头走,后起的国家通过大力吸收先进国家已

有的经验和成果,根据当时的国际环境和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本国的发展道路,完成可以实现跳跃式发展。

当英国工业革命从18世纪中叶全面展开时,美国只是一个刚刚在政治上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的国家。长期的殖民贸易造成了美国商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并在国内资本结构中占据统治地位。而在制造业领域,由于前宗主国的限制束缚,美国十分落后,直到19世纪初期,美国经济对英国的依赖程度依然相当强,主要出口自己丰富的农产品,进口英国的工业制成品,基本上还是英国的一个原料供应地和商品销售市场。由于劳动力匮乏,美国对机器的输入怀有浓厚的兴趣。同时,英国企业主在国内制造业市场基本饱和的情况下,为了寻求更大的市场,不惜打破政府的技术保密规定,向外输出机器设备和工艺技术,这也为美国引进技术创造了条件。在输入、仿制英国技术的基础上,美国大力推进发明创造,独立发明、设计和制造机器愈加成为主流。其中,值得一提的是,1815年诞生的机床,是美国工业革命对世界工业发展的特殊贡献。因为机床的发明和通用部件的使用,美国工业革命带有自己的特点,即机械制造业较为领先,克服了对英国的依赖,机械化生产普及比较迅速。

作为后发国家,德国的工业一开始便建立在电气基础上,集中精力投资于电气、化工、炼钢、光学等最新科技部门,并占据遥遥领先的位置。德国善于学习、引进外国的先进科技,将其转化为生产力。19世纪许多重大科技发明都是首先在英国开花,却率先在德国结果。在学习、引进的过程中,德国形成了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科学研究与生产过程有机结合的机制,大大缩短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使得德国的工业革命较老牌的英、法具有速度快、周期短、内容新、程度彻底、范围广泛等显著特征,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之一。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资本、技术等各种要素资源在国际范围内大规模流动,使各国的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济全球化可以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为各国经济实现优势互补和不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国的发展决不能重走西方发达国家的老路,必须从国情出发,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的路子。

二、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上世纪30年代,西方世界经济大危机,证明了私有制经济能够取得较高的局部效率,但是不能确保整个制度结构出现高效率,这就在客观上提出了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实行经济计划的要求,以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二次大战之后,西方逐步放弃了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思想,走上了政府干预经济的道路,通过实行宏观政策来实现充分就业、价格稳定、持续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等经济目标,资本主义体制经过自我扬弃,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美国是最早对经济实施政府干预的国家之一。1932年罗斯福上台后,摒弃了自由放任主义的传统原则,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在财产占有形式、生产调节方式、生产管理体制等方面向更高层次调整,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开发了较大的空间。作为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实验,具有深刻的长期影响。二次大战以后,美国的经济实力达到鼎盛,实施宏观经济调整,更多是采用间接调控的方式。当经济出现萧条时,政府通过扩大开支、减税和降低银行利率等方式来刺激需求,促进经济繁荣,而经济过度膨胀时,则以减少政府开支、增税和提高利率等措施以防止过热。美国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状况,有目的地调整部门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如在战后至上世纪50年代,主要是推动发展港口、铁路、公路、煤炭和钢铁等部门,在60年代,重点是加强专业化调整,扩大产品规模,提高产品竞争力;70年代中期以后,主要是推动传统工业结构向新科技产业结构方面转移和发展。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9月,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政府遵循有限干预的原则,总体计划调节和对企业的生产性干预程度较低。在经济和社会政策方面推行“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以自由竞争为核心,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将其经济纳入世界经济体系,推向国际自由竞争,国家通过政策法令,为竞争制定规则,保障它得以公平进行。但也强调国家对经济生活实施一定程度的干预,以保证市场的有效竞争。国家实施干预主要采取符合市场规律的手段,通过货币、信贷、财政、税收和外贸政策进行总体调节,但必要时,为了政治和社会的稳定,也会采取行政措施,一些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经济部门,如农业、铁路、城市交通、邮政、住房建设等,受到国家保护,完全不参加或者只是部分参加竞争。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较好地兼顾了“效率”和“公平”两大困扰人类发展的难题,它同其他各种因素一起,推动联邦德国经济较快发展。1950年,联邦德国的经济已经恢复并超过战前水平,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时期。从1951年到1971年,联邦德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1%,增长速度仅次于日本。

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实施宏观调控是保障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如何确定干预的程度,却不可能有一个现成的答案。根据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全球经济发展态势,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创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模式,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三、推进多元竞争,增强经济活力

二次大战之后,发达国家经济出现了“混合经济”体制,国有经济不再为计划经济国家所独有,在巨无霸型企业大量涌现的情况下,小企业仍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多元竞争使经济发展保持旺盛的活力。

虽然大部分西方国家的国有经济所占的比重不大,但大多集中在基础经济部门和国民经济的关键部门。因为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电子、核能、宇宙航行、海洋开发等技术获得长足发展,但是建造这些巨型新兴企业需要巨额的投资,而私人资本能够承担的资本数量可能不足。此外,为了发展经济和保障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需要从事大规模基础研究和尖端技术研究,这类工作所需的投资回收期长,短期无利可图,并担有很大的风险,私人资本一般不愿意作为个体进行投资。再者,诸如电力、通讯、铁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是整个社会和生活运转的基础,关系到国计民生,对社会扩大再生产有重要意义,但是他们一般都是投资大、收益小,而且本身具有社会性、全国性和整体性的特点,不适合私人经营。

西方国家发展国有经济,不仅有助于实现政府宏观调控目标,而且能保障居民对公共产品和服务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但他们一向反对将生产资料全部国有化,国有化仅限于极其有限的领域,强调多元化竞争,出现了生产集中与分散两种趋势并存的局面,小企业成为经济生活中一支最具活力的力量,所创造的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一直占到40 50%。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从生产力的角度看,由于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协作化的高度发展,使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也不必要包揽所有的生产工序。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越是规模巨大的企业,所需要协作生产的小企业就越多。其次,消费需求已从大批量、单一化转向小批量、多样化,而小企业灵活性强,对市场反应迅速,适应了消费需求的变化。再次,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西方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反垄断措施,给小企业创造广阔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作者单位: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