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863”计划出台始末(图)

2004-08-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光荣 我有话说

1991年,邓小平为“863”计划实施5周年挥毫题词: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18年来,“863”计划取得了一大批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

突破并掌握了一批关键技术,中国开始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863”计划已成为中国高技术的象征。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记者走访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863”计划倡导者之一杨嘉墀院士。

“战略防御”计划引发的震动

记者:1986年前后,我国的经济实力比较薄弱,摆在国家面前的首要任务是如何尽快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当时的背景下,你们为什么向邓小平同志建议发展高科技?

杨嘉墀:1983年3月23日,美国总统里根发表了著名的“星球大战”演说,提出要实施“战略防御”计划。该计划一发表便立即引起了全世界的震动:原苏联和当时的东欧集团针对该计划制定了“科技进步综合纲领”,日本出台了“科技振兴基本国策”,西欧17国联合签署了“尤里卡”计划。国内各方面的反响也十分强烈。专家们普遍认为:从表面上看,“星球大战”只是一个重点针对苏联军事威胁的战略防御计划,但就此计划囊括了大批新兴尖端科学技术这一点看,其间除了军事目的外,还有其深远的政治目的,那就是试图通过该计划的实施,促进国防科技发展,进而带动高新技术和国民经济的全面振兴,以确保美国在高科技领域独占鳌头,最终达到抢占21世纪战略制高点的目的。

虽然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各方早已达成共识,但是应该采取什么对策,专家们分歧不小。一部分意见认为,我们也应该搞,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谁能把握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方向,谁就有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优势;另一部分意见则认为,以我们当时的国力来看,还不具备全面发展高科技的经济实力,我们可以先搞一些短期见效的项目,等他们搞出来以后,我们可以利用他们的成果。

共同的战略眼光使他们走到一起

记者:面对当时的分歧,您怎么想?

杨嘉墀:我心里着急啊!这是一次世界性的高科技发展机会,我认为中国应该把握这个机会。对我国科技的发展方向,当时众说纷纭,甚至有人怀疑我们过去搞“两弹”是否必要。一些来访的国外科学家也说,最重要的是把你们人民的生活搞好,搞什么“两弹”?当时我们听了非常气愤:若没有“两弹”,试问我们怎么能安稳地搞建设?我们今天的国际地位会如何?

记者:为什么你们四位走到了一起?

杨嘉墀:在各种讨论会上、在聊天中,我们四个人的观点很相近。虽然我国当时的经济实力还不允许全面发展高科技,与美国全面比试高低,但争取在一些优势领域首先实现突破是完全有可能的。

起草“863”计划

记者:您能回忆一下当时“863”计划起草的过程吗?

杨嘉墀:陈芳允有一天晚上来到王大珩家里,与他商量是否能联名给中央领导人写个关于发展我国高技术项目的建议书。这个想法立即得到了大珩同志的赞同。大珩同志亲自起草给中央领导信件的提纲。主要写了这样几层意思:一、高科技问题事关国际上的国力竞争,中国不能置之不理;二、在关系到国力的高技术方面,首先要争取一个“有”字;三、鉴于我国的经济情况,从事高科技的规划与范围,无法与工业发达的国家相比,因此,必须“突出重点,有限目标”……随后,中科院技术科学部秘书在提纲的基础上把信写好,经我们其他三人修改后,形成正式文件送出。

记者:信送出后,当时你们判断小平同志如何处理这份建议?

杨嘉墀:小平同志对建议支持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他即便不那么态度坚决地支持,也会交代个别部门办理,掀起个小的高技术热潮也是有可能的。这些判断和信心基于小平同志一贯对科学技术的态度。中国高技术的象征

记者:现在回过头来,您如何评价“863”计划?

杨嘉墀:“863”计划的实施,使中国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重点支持领域的研究开发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整体差距明显缩小。

20多年来,我国科技工作在邓小平同志科技思想的指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们必须看到,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我们还有不少差距。摆在我国科技工作者面前的任务非常艰巨。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进一步发挥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性作用。我愿继续与科技界同仁一道,铭记小平同志的重托,发挥自己的余热,为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事业献计献策。

背景链接1986年3月3日,一份《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呈送到邓小平面前,上面附了一封措辞简短的信:

我们四位科学院学部委员(王淦昌、陈芳允、王大珩、杨嘉墀)关心到美国“战略防御倡议”(即“星球大战”计划)对世界各国引起的反应和采取的对策,认为我国也应采取适当的对策,为此,提出了“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现经我们签名呈上。敬恳查阅裁夺。

我们四人的现任职务分别是:

王淦昌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

陈芳允国防科工委科技委专职委员

杨嘉墀航天部空间技术院科技委副主任

王大珩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

信送出以后,四位科学家心潮澎湃,巴不得马上听到邓小平等领导同志的意见。

1986年3月5日,即信送出去的第三天,邓小平同志在报告上作了重要批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

面向21世纪的中国战略性高科技发展计划由此拉开序幕。由于促成这个计划的建议提出和邓小平批示都是在1986年3月,人们便习惯地称之为“863”计划。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