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永恒的科技情结

2004-08-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科技部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徐冠华 我有话说

今年是敬爱的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我们深切缅怀和纪念这位历史伟人,是因为他作为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以自己的品格和胆识开辟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是因为他为我们留下的邓小平理论这一宝贵财富,成为我国不断发展的重要思想源泉。小平同志的科技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引下,我国科技事

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以强国富民为出发点,将经济、社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

邓小平同志的一生经历了中国过去百年的兴衰浮沉,经历了中华民族近代最为惊心动魄的跌宕起伏。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同志毕生关注和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尽快使我们的国家强大起来,使我们的人民富裕起来。

面对当今国际竞争空前激烈、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态势,他高瞻远瞩,谋划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路径,寻觅着有利于我国的发展机会。他反复告诫全党同志要有历史的紧迫感,强调“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二十多年来,在小平同志科技思想的指导和影响下,我们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推动科技发展的方针和政策,形成了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产业技术开发相互协调的总体布局,确立了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战略导向,相继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为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我们由衷地感到,国家今天的科学昌明,凝结着小平同志的无穷智慧和心血,凝结着小平同志对祖国和人民的无比热爱。

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非凡的理论勇气,提出并实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今天已经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也表明我们在思想观念上实现了一个重大飞跃,是非常可喜的一件事。但是,历史的每一次进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我们要看到,邓小平同志提出并确立这一命题,曾经经历了多少曲折和艰辛,其中又包含着何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思想解放的巨大方法论意义。

从理论创新的角度看,虽然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是马克思已有的思想,但在中国当时的条件下,重申这一命题依然具有重大的思想解放意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则是一个全新的命题,是在概括当代世界科技革命和经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和重大突破,具有更大的思想解放作用。

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核心,不断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我国科技体制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建立起来的。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这种体制确保了“两弹一星”等重大科技工程的实施,在科技基础极端薄弱的条件下实现了战略领域的重大突破,有力地保障了国家安全。随着国家发展战略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迫切需要通过体制改革,优化配置科技资源,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在小平同志看来,科技体制改革就是为了解放科技生产力。他曾经指出,“现在要进一步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所谓进一步,就是说,在方针问题、认识问题解决之后,还要解决体制问题。”“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为了扭转我国科技体制结构严重不合理的状况,我国科技发展确定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原则。1985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公布,标志着中国科技体制改革进入到有领导、有组织的全面实施阶段。1987年1月,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规定》,提出技术开发性科研机构要根据自身特点成为行业技术中心或者成为科技生产型企业;1988年5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科技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科技长入经济”的改革思路,要求科技主力军面向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1993年,中央又提出了“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科技体制改革总体思路。这些重要举措都不断推进和深化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

以自主创新为原则,推动中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领一席之地

在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形势下,中国能否有所作为 在全球化的开放条件下,中国还有没有必要坚持自主创新的指导方针 这都是让许多人怀疑的重大问题。小平同志对此态度明确,我们不但要搞高科技,而且依靠自己的力量一定能够在某些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不但要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而且必须大力提高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自己的高科技”。

小平同志戎马半生,对战略机遇的重要性有着特别的敏感和认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小平同志非常关心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设,在参观实验室时,他指出 “高科技的发展和成就,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能力,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现代世界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中国也不能不参与。我们不但要搞加速器,还要参与其他高科技领域的发展。”1988年,小平同志再一次指出 “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自己的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这些掷地有声、充满豪情的话语,体现了大国领袖的风范,激起无数学人报国的意愿。

以人才为根本,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在新中国科技史上,1978年是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是广大科技人员和知识分子永远铭记的一年。在这一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小平同志深刻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等一系列重大而深远的论点,一举荡涤了笼罩在知识分子头上长达十年之久的沉重思想阴霾。

小平同志非常重视青年人才的成长和培养。他指出,要从大局出发,从我们事业的前途出发,重视培养青年人才的问题。人才难得,在科学史上,一个真正有才能的人,对科学事业的发展可以起到划时代的作用。“我们也希望中国出现一大批三四十岁的优秀的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和其他各种专家。”他多次劝诫有关同志,要为青年人创造好一点的条件,使他们能够脱颖而出,尽快地成长起来,这对我们事业的发展将会是很有意义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