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学校发展要靠艰苦奋斗

2004-08-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吴春燕 我有话说

现今社会,“艰苦奋斗”这个字眼似乎已很少被人提起,然而笔者在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采访时,听得最多的恰恰是这个字眼。

长满老茧的垦荒手两年内建起一所大学

该学院起源于1976年6月成立的广东农垦干部学校,地点在远离广州的四会县五马岗大旺农场的一个养鸭场。支撑起这所

干校的,正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农垦事业的开拓者。也正是这些开拓者,8年后成了创建广东农垦管理干部学院的中坚力量。带领他们的,是在解放战争中辗转南北的郭绍昌同志,学院的第一任党委书记。

1984年广东农垦管理干部学院成立时,虽然校址已迁回广州市东北郊,但一切从头开始。该学院师生凭借农垦人特有的艰苦奋斗和不屈不挠的作风,在两年多时间里,建起了一所大学。艰苦的创业,留下的不仅仅是校舍,运动场,整洁的道路,更重要的是一笔自强不息的精神财富。

“农”字牌院校迎来取经的队伍

改革开放以来,农垦的产业调整变化很快,原有的专业设置显然已经不适应。广东省农垦总局和学院党委意识到,如果学院还是固守原来面对农垦产业的办学格局,既不利于学院的发展,也难以融入地方社会经济建设的大潮。于是,1993年,经广东省政府批准,学院易名为广东农工商管理干部学院。这意味着学院将从面向行业办学,转变为面向社会办学,同时意味着新学院将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参与众多成人院校的竞争。

到1996年,学院从原来的五六个专业发展到12个专业,教师从不足50人增加到120人,而在校学生也由800人发展到近2000人,一跃成为当时全省发展最快、规模较大的成人高校。在当时全省成人高校每年实行的公共课程统考中,该院及格率均居前列,被认为难度最大的英语,及格率高出全省平均及格率的10至20个百分点。

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生存都困难

正当该学院成人教育的发展势头强劲的时候,国家为了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开始提倡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当时,社会对高职教育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国内也还缺乏可资借鉴的成熟经验,转制办高职是要冒风险的。为此,学院开展了全院性的教育改革大讨论,形成了共识: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应用型技术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要求,高职教育,大有可为。2000年6月,学院改制为职业技术学院。

为了适应新的办学需要,学院采取了四大措施解决难题:

第一,加大投入,解决实训条件不足,学生“动手难”的问题。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实训大楼和实验室建设。

第二,解决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整合难的问题。提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建立一支“专兼聘”结合的教师队伍;与企业挂钩,派教师挂职,提高教师的“双师型”素质。

第三,调整专业,改革课程,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适应,教学模式改变难的问题。学院撤销了成人教育延续下来的市场前景不好的专业,瞄准社会发展较快,前景较好的职业岗位群。

第四,引进资源,解决办学规模小,学院发展难的问题。2002年,学院与广州市天河区东圃镇新塘股份经济合作联社合作,建立新校区(东校区)。第一期工程从签订协议到去年9月第一批新生入住,仅用了309天。今年第二期工程也已经完工。

在国家没有投入的情况下,学院20年累计为国有资产增值超亿元。2003年,学院被评为“广东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