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学科建设岂能急功近利

2004-08-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夏静 夏斐 我有话说

缘起:学科是大学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的基本平台,学科建设是对相关学科点和学科体系的规划与建设,是大学各项事业发展的“龙头”。

在日前召开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有校长直陈一些大学在学科建设方面存在急于求成的偏向。应该说,近年来许多

高校十分重视学科建设,在各方面加大了投入,整体上达到了新高度,但是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比如,新学科的培育是朝夕之功,还是长期的积淀?学科建设是突出重点,还是多面开花?学科建设如何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我们就此邀请了几位专家进行探讨。

特邀嘉宾: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赵凌云

长江大学副校长 程水源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殷坤龙

学科建设急于求成现象种种

记者:如今各个大学几乎都认识到学科建设在大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将学科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但是,一些学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急功近利倾向。你们认为这种倾向表现在哪里?

赵凌云:这种倾向主要表现为目标上急于求成,方法上偏重外延拓展,手段上偏重物质投入。具体可以说是“八重八轻”:即重追赶,轻前瞻;重攀比,轻可能;重规模,轻结构;重名分,轻应用;重外在投入,轻内涵发展;重物质,轻人文;重增量,轻存量;重引进,轻培养。学科建设上的急功近利对于学科建设、大学发展乃至整个科学事业都有严重的危害,它会扼杀创新和创造,进而窒息学科的发展活力。

殷坤龙:当前高校抓学科建设的方向是正确的,力度也是空前的,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反映在规划层面的科学性、可行性不够。我认为一个学校的学科建设规划要考虑四个方面的基本情况: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性、国内外科学研究发展的趋势、国家和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自身的特点。  

程水源:我的看法与赵校长近似。急功近利还表现在:一是“喊口号”,学校定位欠准确,发展战略规划和学科建设规划偏离实际,如声称在几年内建成国内外知名大学或一流大学,建一批世界领先水平的学科等等。二是“大而全”,不安于现状,争当“大而全”的综合性或研究型大学,这在高校合并和争进“211工程”中的表现尤其明显,合并办学增加了许多专业、学科门类,但学科众多并不等于学科的综合,学科简单叠加也不等于学科的融合。三是“消防员”,学科建设在服务经济建设中充当“消防员”的角色,被动适应市场,不能体现学科建设前瞻性和引导作用。四是“重应用、轻基础”,热衷建设应用学科,忽视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导致学科发展缺乏活力和动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学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

记者:很多高校领导都认为学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这是为什么?

程水源:学科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龙头,其实学科建设本身也是一条“龙”。这条“龙”的“龙头”是学位点建设,“龙眼”是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质量,“龙骨”是专业设置,“龙肉”是课程体系构建,“龙血”是资金投入与实验平台搭建,“龙尾”是管理体制与管理干部,“龙鳞”是科研成果、社会影响和知名度。

赵凌云:学科作为一个知识生产体系和组织体系,具有系统性,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般来说,作为知识生产体系,学科由学者、学术方向、学术方法组成,其中学者是知识的生产者,学术方向是知识生产领域,学术方法是知识生产路径,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很显然,学科建设必须从这三个方面同时着力,系统推进,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建设,都是需要长期努力的。例如,学者不仅包括大师级的带头人,还需要完备的梯队和配合默契的团队,他们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学科方向的凝练也不是短期能够做到的,需要长期的探索。就学术方法而言,也需要几代人的总结和传承。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学科之所以成为“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摇篮,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经过一百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弗里德曼、舒尔茨、斯迪格里茨等大师级学者,凝练了微观市场分析这一学术领域,形成并不断传承了有自己特色的学术理念与学术方法。

殷坤龙:学科建设虽然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是它应该包括的内容还是可以确定的,主要是师资和人才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与创新、基本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等,其目标是培养高质量与高层次的人才,推动科学进步,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  

贡献与特色是衡量学科水平的标准

记者:学科建设如何形成特色和优势,判断学科水平的标准是什么呢?

殷坤龙:建设特色学科要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适时拓展特色学科的外延,赋予特色学科以新的活力,这一点对于一些老的传统学科建设而言尤为重要。比如,中国地质大学地球化学是国家重点学科,它是研究地球物质成分、地球动力学的传统地质学科,是我校的特色学科。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的农产品出口遇到了国外的绿色壁垒,一般认为主要与化肥的使用有关,而实际上,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与土壤的矿物成分有关系。我校地球化学学科近年来积极拓宽研究领域,在农业地质、生态地质方面探索出了新的方向,直接服务于国家建设。

程水源:一所大学不可能所有学科都是一流的,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地方合并高校应该走局部突破、带动整体的发展战略,不拿“全能冠军”,但要争“单项冠军”。重点建设特色学科,从而实现局部超越、整体上水平。长江大学近年重点遴选和凝练了一批江汉平原和南方诸省“特有、独有、需要”的项目进行重点建设,如“涝渍灾害与湿地农业研究”、“荆楚文化研究”已是特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选择、确定学科方向。特别是确立有特色的学科方向。现有一些学科的研究方向存在“老、同、散、随”的问题。“老”是指老牌专业、老的学术队伍、陈旧的思想观念的研究方向;“同”是指研究雷同,在低水平上重复;“散”是指学科研究方向分散、不能形成比较稳定的方向,不成系统,偏离学科的本体部分;“随”是指研究方向的随意性,也是追风。我认为,既要注重学科创新,更要注重学科创业。学科创新是立足在本学科内涵基础之上的新发展,而学科创业是通过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新的学科。  

记者:学科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没有直接联系?如何与地方政府形成合力、互动关系?

殷坤龙:学科建设的动力与活力除了来源于科学发展的需要外,还在于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支持。例如:我校地质工程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在过去的几年中,通过服务国家三峡水库移民工程建设和湖北省经济建设,得到大量的科研经费支持,使地质工程学科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带动了岩土工程博士学位点的建设和申报成功。

赵凌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长期以来十分注重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主动参与湖北省武汉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学校在自身优势与特色学科的基础上,先后成立了“WTO与湖北发展研究中心”、“湖北财政与发展研究中心”、“湖北地方立法研究中心”等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与武汉市人民政府合作成立了“武汉发展研究院”。我们的目标是创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术流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