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由“燃”而生的焦虑

2004-08-3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主笔:张翼 我有话说

8月25日零时起,人们再给汽车加油就会发现,油价又涨了!从去年12月到如今,我国的油价已上调三次,北京的93#汽油目前的价格为3.66元/升,累计上调近20%,达到了2000年国家实行汽油浮动价格以来的历史最高点。从去年底开始,在国际原油市场上,黑黑的石油其价格却是一路飘红,“嗖嗖”地往上窜,现在已奔着50美元

/桶的高位而去。这股涨价风对中国终端消费者的影响虽有些滞后,但强度却未减弱。

从各国的经验看,高油价对汽车消费会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历史数据表明油价变化对汽车市场的影响并不显著。由于收入水平的不同,油价对不同收入群体的影响有很大的差异。一位宝马车主的话就很有意思,他说,“如果油价上涨到100元/升,就立刻将车卖了”,这其实正说明他不在乎眼下的油价上涨。对于出租车司机和收入较低的开车人来说,目前的油价上涨影响会大一些,却不会产生太大冲击。

但由“燃”而生的焦虑却是不容忽视的。

一方面,由于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对于未来的油价走向没人看得清,但需求的高速增长使油价绝不会再有令人欣喜的低价位却已成定论。法国石油研究所尝试着对2005年的油价提出三种预测,在最乐观和最悲观的预测中,油价将在30-80美元/桶之间徘徊。

而另一组与中国有关的数据则是焦虑的真正根源。从1996年开始,中国石油的消耗量就已经超过石油生产量。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而且石油需求量仍以每年10%的速度在递增。

商务部预测,今年我国的原油进口将突破1.1亿吨,比去年增加21%,成品油进口将达到4000万吨,比去年增长40%。据估计,目前中国对进口油的依存度已超过三分之一。

国家发改委能源所的报告说,如果以现在的模式发展下去,到2020年,我国石油消费70%将要依靠进口。到那时,只要国际原油市场一刮风,我们就必然会下雨。

能源所的报告进一步指出,如果保持2020年的能源结构,到2050年我国石油年消费将突破10亿吨,几乎占了目前欧佩克石油生产量的95%。就算我们手里真有花不完的钱,地球上另外五分之四的人类也不会让我们痛痛快快地将那么多宝贵的石油买回家的。

中国人可以过上现代化的好日子,但必须是节能、低消耗的,作为一个能源紧缺又人口众多的国家,节约是唯一可行的道路。

但是,目前的中国汽车市场却是反其道而行之,大排量、大能耗、“大身材”的车受到热捧,尤其是一些美国车虽然号称针对中国的情况进行了各种“改进”,但油耗高这个中国市场必须面对的大问题却没多大改变,一部动力并不怎么出色的车油耗比厂家宣称的高一倍,每天“喝”油“喝”得人心疼。

《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虽然明确提出:“鼓励发展节能环保的小排量汽车”,各地的实际情况却是微型车处处受限―――北京、上海、深圳限行,广州、珠海不给上牌照,在全国60多个城市对小排量汽车都有各种各样的限制,高能耗、大排量汽车却很自由地“大行其道”。

从表面看,微型车的问题是一个如何将好政策落实的问题,但一深思会发现,这个问题没那么简单。如果真的放开,买车的人自然会大幅上升,轿车进入家庭的步伐会更快。受资源瓶颈的强力制约,我们依然要面对由“燃”而生的焦虑,这种焦虑还将愈来愈浓。

于是,一个关乎中国汽车产业走向的大疑问我们必须要回答,那就是在中国的资源条件下,汽车是否真的能够进入每一个家庭,我们能否成为美国那样的“车轮上的国家”?因为即便家家都可以买得起车,但车到哪里去开,停在哪里,又靠什么驱动它?在中国走入汽车社会的时候,政府部门和各方面专家有必要下一番功夫好好研究一下,中国到底走怎样的汽车发展之路,如果真的想让大多数家庭都拥有车,那就不能只在政策里大喊,必须拿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汽车道路规划和能源发展新思路,并真正付诸实施,提早实现汽车从“喝”油到不“喝”油的新能源之路,不再为“油”焦虑。

如果不能或不想,那就要将实际情况原原本本地告诉消费者,让大家理解中国的国情,并下功夫将公共交通做好,将自行车该走的路修好。不要让老百姓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脑子在美丽的汽车梦中,身子却陷入现实的痛苦中。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