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伟人形象走进千家万户

2004-08-3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专栏记者:李春利 宋慧敏 本期策划:单三娅 王保纯 我有话说
缘起为纪念邓小平百年诞辰,影视界创作了一系列以邓小平人生经历为题材的影视片。其中包括大型口述历史电视纪录片《小平百年》、历史文献纪录片《小平您好》、电影故事片《我的法兰西岁月》和《邓小平.1928》等。这些影视片自8月中旬陆续上映、播出以来,在
观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取得了良好的票房和收视率。这些影视作品何以产生如此强烈的感召力?这样的艺术作品对现实产生着怎样的影响 它们在艺术上的求新、求变是否意味着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又开辟了新的创作方式?在此,几位影视评论家各抒己见。

特邀嘉宾: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授、中国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
电影导演协会秘书长郑洞天所副所长、研究员贾磊磊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电影艺术》主编、
学院教授、副院长周星电影理论家王人殷

平民视角让伟人形象真实生动

贾磊磊:通过对邓小平百年诞辰一系列影视作品的分析,我们看到,这些年中国大众传媒在传播理念上有一种明显变化,那就是作品在叙述内容上越来越贴近普通大众的接受心理,在表现形式上越来越拉近与观众的心理距离。这些作品在充分肯定邓小平在中国社会政治历史舞台上的重大作用的同时,叙事角度没有局限在他的政治生活方面,而是把视点扩大到他的日常生活和亲情伦理。在《小平百年》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照顾家庭、关爱孩子、和蔼慈祥的父亲,看到的是一位能够戒烟戒酒、喜欢运动的老人,看到的是一位时常惦记着普通工作人员冷暖的“老爷子”。与这种表述内容相吻合的是以平行视点拍摄的人物采访,以现实的自然背景所构成的影像空间,以真实、生动的历史画面所构成的叙事风格,通过这一系列现代人讲述的“历史故事”,邓小平好像又重新回到了我们之中。在邓小平百年诞辰的今天,我们在电影和电视中所看到和听到的,似乎是一个未曾在媒体上完全“接触”过的邓小平。

郑洞天: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越来越符合文艺创作规律了。最突出的是这几部片子的定位都很好,选取人们最不熟悉的历史,以平民化、普通人的视角为切入点,从而拉近了我们同伟人的距离。

纪录片《小平您好》以散点透视的手法从各个方面展示小平的人格魅力、爱好情趣。尤为可贵的是,创作人员没有选取人们非常熟识的历史进行重复的拼接。刚看到片名时,我以为影片一定会出现北京大学学生在天安门打出“小平您好”的标语时的场景,结果影片偏偏回避了。其实如果出现反而淡化了影片的主题,这也正是导演的高明之处。全片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人们不太熟悉的场景,让我们通过感觉,通过观看,由衷地说出“小平您好”,而不是把定型的口号或者结论强加给人们,让我们觉得就像和一位曾经熟悉的人又亲近了一次。可见用拍摄普通人的方式来拍摄伟人,是完全可以的。

《我的法兰西岁月》和《邓小平・1928》两部故事片描写邓小平从法国留学到回国参加革命的青年时代,两部影片连在一起向我们完整地介绍了上个世纪整个20年代的青年邓小平。这段历史是我们比较生疏的,这也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开辟了一个新角度。

周星:从过去崇高威严的英雄形象塑造到此次平民化的伟人展现,几部影片都是通过平凡人的视角,展现领袖人物的气概,让人不再“敬而远之”,而是“亲而近之”,“近而敬之”,这才是刻画伟人形象的最佳状态。《我的法兰西岁月》运用第一人称的表现手法给人以亲近感,其中最令人难忘的是邓小平与法国友人米歇尔的交往,一大一小,一高一低,从开始二人为了工作发生冲突到后来成为互相帮助的朋友,一个个小细节、小情趣使得影片格外生动。《邓小平.1928》以惊险剧情对领袖人物进行刻画,环环相扣,真实可信。

王人殷:纪念小平百年诞辰的影视片不同程度地做到了将政治化的内容艺术化,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和观赏性。《我的法兰西岁月》中两个时空的穿插,很有新意,主人公从走出四川便开始不断地回忆,很自然很亲切。《邓小平・1928》通过惊险片的形式展现伟人形象,以前几乎没有这样做过,情节的悬念设置,展示了邓小平对革命的忠诚。影调的调度很有戏剧性,罗亦农被捕时,乌云密布,下着瓢泼大雨,邓小平站在雨中与战友诀别,充分展现了人物内心的痛苦。《小平您好》运用了大量珍贵的真实史料,令人耳目一新且倍感亲切,特别是运用了大量精彩的同期声片断,使邓小平光辉的形象通过鲜明的个性风采和情感世界跃然于银幕之上。

市场意识让作品求变出新

郑洞天:这几部影视片都不是为完成任务而创作的,而是创作者自发地怀着对小平的浓浓深情,同观众进行的一次心的交流,这就把观众的审美参与和市场意识加入进来了。比如《邓小平・1928》,再现了邓小平青年时代在上海的一段经历,片中不仅反映了伟人的革命智慧、战斗精神,也生动地描述了他的爱情生活。值得关注的是,影片用惊险类型片的方式对主旋律影片进行了新的诠释,对革命领袖题材的电影进行了全新的尝试,在拍摄手法上有所突破。其他几部影视片也都各有特色,我相信即使不是在这样一个纪念伟人的特殊日子里,人们也会选择观看。

周星:几部作品很超出我的预想。不是主旋律影片拍摄模式的套用,也不是为了赶潮流,迎合“献礼”的创作要求,而是人性化的表现,是把观众放在了首位。比如《我的法兰西岁月》,将青春的浪漫激情和崇高的理想信念融为一体,在历史的叙述中,充满了当代观照意识,将追求与信仰的主体赋予了如诗如画的展现,将青春的坎坷和坚强诉之于激情飞扬的表达……以前的模式化拍摄使年轻人不愿接近,我觉得这次的创作有观众意识和市场意识,非常好。

王人殷:几部影视剧从历史的选材上填补了空白。《我的法兰西岁月》是反映上世纪20年代小平同志赴法勤工俭学时期的一部影片,《邓小平・1928》不仅描述了白色恐怖时期开展地下革命工作的艰险,还穿插了邓小平与张锡媛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浪漫色彩。从表现手法上,这几部影视片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对重大革命事件的表现,不求面面俱到,力求以扣人心弦的角度,抓最本质的东西来感染观众。又比如《我的法兰西岁月》,以人带史、史中带诗,体现了在邓小平心中所蕴藉着的深沉的情感,使小平的形象真实、鲜活地呈现出来。同时影片的表述很有时代感。

观照现实让艺术跨越时空

贾磊磊:邓小平在生前始终强调:“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这样一种家庭伦理的语言所表达的正是他对中国人民的真切情感和血肉关系:“人民的利益,是他最牵挂的事情。他说过,我们做一切事情,都要看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口述历史电视纪录片《小平百年》)他把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作为自己最高的行为准则。这些都体现出邓小平崇高的精神品格。

邓小平一生历经磨难,他总以乐观坚忍的人生态度、豁达开朗的胸襟面对世间的风风雨雨。正是由于他那百折不挠的人格、不计个人得失的胸怀和体察民心的领导风范,才能提出改变中国现实状况的宏伟蓝图。这正是现代人应该学习的!

王人殷:几部影视剧不仅让我们了解伟人的丰功伟绩,更让我们感动于小平对理想的执著追求,这对青年、少年儿童都有很好的教育意义,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甚至对整个国家民族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周星:这次创作不仅仅是缅怀,更使我们看到伟人成长就像革命历史的发展一样,历经艰辛坎坷。作品告诉人们很多 在现代纷繁复杂的经济社会中,同样要有坚定的信念、健康向上的理想。

郑洞天:这几部影视片的策划都很成功,把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我们承担的历史任务很好地结合起来了。几部作品都贯穿着一种“爱国激情”。一个人最最重要的便是能够主动承担国家民族的责任,这是大气魄、大智慧的表现。现在的年轻人也应该培养一种忧患意识。虽然我们现在的物质生活丰富了,但是培养青年人崇高的精神世界,增强他们的民族责任感,是不能放松的,这对我们国家的发展会有很好的推动作用。这几部影视剧的制作很及时,很成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