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黄龙洞古人类牙齿发掘地考察记

2004-09-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曲冠杰 我有话说

鄂西北北接商洛,西连巴渝,东邻荆襄,南望江汉,这里在历史上是中原文化与荆楚文化的通道和结合部。解放后,在郧县梅铺、郧西县白龙洞先后发现了古人类化石点,特别是曾轰动一时的距今约一百万年的郧县人头盖骨化石的发现,证明这里曾是古人类的家园。不久前,又传来在郧西县黄龙洞发现古人类牙齿化石的新闻,引来

了媒体的关注。日前,记者参加了由湖北省文物局组织的南水北调文物保护采访活动,到黄龙洞进行了实地探访。

出郧西县城,沿301国道西北行,细雨中峰岭绵延,满目青翠。不久车靠公路停下,路旁有村名李师关,属香口乡,此处已是郧西县北界,与陕西省仅一山之隔。西望,黄龙山云山层叠,郁郁苍苍;距公路不远处有山形如覆釜,下部正中有扁长方形石洞,洞口杳然,其上石壁如削,同行者言:此即黄龙洞。

穿村而过,涉大水河,登岸至洞口,修建中的十堰至漫川关高速公路迳从洞口前经过。正是因为配合这条高速公路的建设,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这里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经过今年6―8月两个多月的辛勤工作,终于获得惊人发现。

洞口宽约50余米,高10余米,入口处深约50米,洞面、洞顶平整如砥,形同一大厅,可容数千人。前行,洞渐窄,高低不一,洞内石笋渐多,黑影憧憧,殊形异态。再往里,洞如喇叭口逐渐收束,最狭处仅容一人躬身曲折方可通过。

伛偻而行数十步,洞忽大,洞顶尖锐,高十余米,地面凹凸不平,此处距洞口约200米,即此次考古的发掘区。借助灯光,洞壁化石层剖面清晰可见,古生物化石碎片层层叠压,除古人类化石外,同层还有多种鼠类、蝙蝠、鬣狗,虎、狼、熊、剑齿象、中国犀、苏门羚、华南巨貘和大熊猫等动物化石,用手一抠,即有化石碎片落下。此次发现的3枚古人类牙齿化石,其中二枚即发现于此处左前壁下方与地面相接处,一枚是通过筛选洞内渣石获得。洞后部有小洞斜下,高宽不足1米,深幽莫测,人须匐匍爬行方可前进,考古工作者曾由此深入200米,仍未能穷其尽处,此洞究有多长,仍是未解之谜。

返回洞口,参与此次发掘的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武仙竹向记者介绍说:黄龙洞地层关系清楚,化石层较厚,化石分布密集且种类较多,特别是发现有与现代人时代较近的古人类牙齿化石,因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此次发现的三枚古人类牙齿化石,分别为左下颌第三臼齿、左上颌犬齿、右下颌第二臼齿,牙齿化石保存比较完整,齿冠、齿根等部分特征比较清晰。牙齿石化程度较轻,其特征与晚期人类比较接近。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权威单位鉴定后确认,黄龙洞是一处重要的古人类化石点,大约处于更新世晚期;牙齿化石约在10万至4万年以前。这次的考古发现对研究中国现代人的来源与演化等课题具有重要意义,并将有助于我国在人类进化史和远古文化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考古学家认为:这一发现为中国现代人是由中国古代猿人进化、演化而来的学术观点提供了有说服力的证据。而对中国现代人来源于非洲的“非洲起源说”则是一个有力的反证。与古人类化石同层出土的大量动物化石,对我们进一步认识和研究古人类生活环境及环境变化也具有重要意义。

湖北省文物局副局长吴宏堂说:郧西县是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主要淹没区之一,这次重要发现和以前多次重要发现表明,鄂西北郧西县、郧县等丹江口库区是我国远古人类遗迹非常密集的地区。在丹江口库区淹没区文物调查中,已发现40多处旧石器时代遗址,这些远古人类遗址急需进行抢救性保护,对它们的发掘、研究,必将为科学阐释人类自身之谜做出重要贡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