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咱农民富起来

2004-09-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特约记者 吕晋春 本报记者 杨荣 通讯员 杨硕频 我有话说

在大多数农民的眼里,银行、信用社是管钱的“衙门”,要贷款太难了。然而,记者近日对吕梁市周边的几个县进行调查采访时却惊喜地发现:吕梁市信用联社在创建“信用工程”,服务“三农”,支持农民奔小康工作中,紧紧贴近农民,真正地发挥了农村信用军的主力作用,成为了广大农民朋友心中的一座“金色桥梁”。

“财神”送贷进农家

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多数农民无法将正常的信贷支持与发展生产联系在一起。面对这一状况,吕梁市信用联社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把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作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大范围推行“小额信用贷款”工程。该工程是以乡镇为龙头,由信用社和村委会共同建立村级信用组织。在此基础上组织机构对农户进行信用等级评定,按A(10000元)、B(6000元)、C(2000元)三级对农户发放贷款证,农户拿贷款证贷款就像取存款一样方便。

在具体实施中,市信用联社领导分片包点,进村入户,检查、督促此项工作,使各信用社职工干部彻底纠正了坐门等客的“官风”。并把信贷人员40%的工资与创建“信用工程”直接挂钩,实行奖惩制度。这样,全市万余名信用社干部职工进村入户,到农田,摸家情,听农言,主动为农民发放小额信贷。到目前,全市215家信用社开办了小额农贷业务,小额信贷余额达7.5亿元,占到农业贷款总额的24%,已有29.4万农户得到了小额信贷,支持率占总户数的39%。

小康路上“加油站”

为了把贷款真正用在刀刃上,使其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农民,创建工程一开始,全市13个县市信用社的一把手就亲自带队对辖区所有的调产村、调产户进行摸底,核实项目、面积、品种和投资去向及缺额。在摸清农户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他们一改过去集中审批,分次发放的贷款方式,实行随用随贷。并开展贷款巡回业务,现场办公,送贷上门。对信用典型户上门发放信用卡,农户持卡贷款不仅方便快捷,且无需担保。

兴县蔡家崖乡的农民白玉才,是信用优秀户,前年贷款10000元,养了100只羊,去年仅养羊收入就达22000元;该县西龙观村有养鸡的传统,但因缺乏资金,一直形不成规模。信用工程启动后,县信用社主动去该村调研,为农民发放贷款,鼓励农户扩大养鸡规模。目前,该村已有养鸡户600余户,存栏量达到315万只,仅此一项全村年增加收入200余万元。

让“拳头”产品火起来

“信用工程”在重点支持畜牧、蔬菜、林果、小杂粮和中药材五大特色产业的基础上,着力向地方政府确定的调产项目倾斜,使一批“拳头”产品走出吕梁,走向世界。

由交城县信用社投入2611万元贷款,帮助农民建成的5109个无公害反季节蔬菜水果大棚,每个大棚年纯收入达3500元;离石市信用社支持小神头乡种植万寿菊,使该乡户均增收1000元。

交城县信用社发放贷款945万元配合政府发展规模养殖,在山区建成母牛繁育基地,提供架子牛,在平川建成了大营、鸿福、万通等肉牛育肥基地。形成了山区繁育,平川育肥的公司加农户的产业链条。仅此一项全县年增加收入3500万元。离石市信用社发放贷款600万元,支持了年产乳制品2000吨,肉制品3000吨的养殖基地。该基地已被列入山西省农业调产龙头企业,产品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认证体系和绿色产品认证。

临县是红枣大县,红枣栽植面积达60万亩,年可产红枣4.2万吨。临县信用社投入820万元,支持以天渊枣业为龙头的红枣加工业,生产出的“玉枣”、“金丝蜜枣”、“枣汁”、“枣茶”等十几个系列产品热销全国,并出口到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截至今年6月底,吕梁市信用联社共发放涉农贷款30.8亿元,占贷款总额的52%,而存款达到79.38亿元,较年初增加17.9亿元,实现盈利7654万元,同比增加5849万元,实现了“社农双盈”的可喜局面。在近日召开的全市“信用工程”观摩大会上,吕梁市信用联社“推进小额信用贷款,大力服务三农”的做法受到参会领导、专家、学者的一致赞扬。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