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城市文明的感召效应

2004-09-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我有话说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久居南京,对南京的亮点耳熟能详。“交通文明管理”、“玄武区社区服务”、“下关区政务超市”……无数次地写南京,而今再一次细致地寻访后,令记者感到“年年岁岁人相似,岁岁年年城不同”。

让历史变为财富

上午的采

访一开始就出乎记者意料。市委领导介绍情况时没念稿子,更少套话、官话,而是推心置腹地讲了几点 一个城市的魅力取决于它的内涵,历史与文化是一个城市不灭的灵魂,“古都”与“文化”交融,是南京最大的特点,南京要成为一座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城市,必须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创出自己的特色。

如何使优秀历史文化重放异彩,南京人可谓倾尽全力。在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南京市努力打好六朝文化、明文化、民国文化和革命文化四张牌。目前,明孝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整治秦淮河的同时,对沿河30多处古迹景点进行连片保护开发,创出“秦淮”文化旅游的品牌;把中山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雨花台等几处纪念馆联合起来开发,创出爱国主义教育的品牌;把夫子庙、民俗馆以及秦淮小吃、云锦等联合起来开发,创出南京民俗文化的品牌;利用孙中山、曹雪芹、朱元璋等历史人物群的名人效应,打造南京历史名人文化的品牌。采访中记者体会到 后人无法创造历史,但如何使历史变为财富,变为经济的亮点,南京人为此绞尽脑汁地思维和呕心沥血的工作确实令人折服。

用文化铸造市魂

午饭时分,我问南京市市长蒋宏坤,“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市魂,那么南京的市魂是什么 ”蒋市长不假思索地回答 “文化 ”接着他解释说,文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昨天的文化是今天的经济,今天的文化会成为明天的历史,“动起来的文化更有魅力”。为了让文化“动”起来,南京人做的工作可以用九个字概括 “大手笔,大气魄,大行动”。

首先是南京市今年超常规地举办了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邀请国内外21个历史文化名城的市长和国际组织嘉宾200余人来南京共商名城保护与开发事宜。此次博览会靠市场化运作,没花政府一分钱。在7天时间里,名城会共推出了50多项文化活动,全市共接待旅游者197万人次,南京仅旅游总收入及重点商贸企业实现销售总额之和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了5.632亿元。

二是把塑造城市价值观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来抓。2002年以来,全市开展了以创业为核心的新时期市民精神塑造活动。如今,“开明开放、诚朴诚信、博爱博雅、创业创新”正逐步成为新时期南京市民的精神。

三是把塑造新时期市民精神与深入实践《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相结合,大力宣传了一批新时期市民道德楷模。深入开展“做诚信南京人、建诚信南京城”等活动,努力使诚信成为南京市民的基本行为规范。

让文明渗透各行各业

下午记者来到南京市交通指挥中心,南京交警是全国的典型,几年来,他们有没有什么新的进步 一位从北京来的同行用“三个没想到”肯定了南京交警的成绩 没想到南京市单位道路面积上的车辆远远高于北京和其他城市,却不堵车;没想到南京交通智能化管理水平如此之高,倒计时读秒灯、长臂信号灯、大屏幕指示屏等先进设施都是全国最多的;没想到只要三次放行信号灯走不过十字路口,就可以投诉南京交警的管理。

后来,我们私下相约几个记者跑了10个行人密集的十字路口,发现在没有交警督察的情况下,无一人闯红灯。在虎踞北路记者拦下一辆外地货车,他说南京有三点好 第一,南京没有车匪路霸;第二,南京不堵车;第三,南京交警不罚外地车的款。记者深深地感到,文明城市不是哪一个领导的事情,南京的文明城市建设已渗透到每个行业、每个市民心中,成为了大家的自觉行动。

采访归来,夜不能寐。这次采访的情况,好像很平凡,却又很伟大。一座城市的文明与发展,绝不是几篇文章能够写出来的,它的辐射与感召效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凸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