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丹青画笔 爱倾桃李

2004-09-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方雄 覃艳娟 我有话说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这个国家级贫困县里,有一所小学――独侗乡中心小学。杨丹是这个小学的美术教师,他在这个岗位上兢兢业业干了整整18年。在这18年里,他让一个美术教学几乎等于零的学校的学生作品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开创了农村学生绘画创作的新局面。

爱,给了教学

1982年,家住广西三江县独侗乡弄底村的杨丹成为村里第一个考到山外学校的大学生。1986年师范毕业后,他被分配回到独侗乡中心小学教美术。看到熟悉、亲切的故乡,他心中顿时生出强大的感慨和激动,决定要为家乡的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然而,当看到这所学校美术教学的底子几乎为零时,当看到学生拙笨的手和迷惑的眼睛时,杨丹的心凉了好多。但他热情不减,知道一切要从零开始。在刚开始的教学中,他想到的是尽最大努力将恩师所教的绘画技法传授给学生。

杨丹有个习惯,就是下班后经常背个画夹到村子里写生。每当这时,孩子们都会好奇的跟着、看着。不久,他突然明白,原来孩子们也有强烈的画画的渴求。那天,他因为这个想法激动了好久,兴奋了好久。这时,他开始思索了。

怎样才能发挥学生的绘画潜力呢?能不能将民族地区、民间艺人的传统艺术精华运用到教学中去呢?儿童美术教学能不能与当地民族民间艺术结合呢?

1989年杨丹开始对美术教学进行改革,他先成立了课外美术小组。在实践过程中,小组深入侗乡了解当地民族风俗和民间优秀绘画作品。杨丹还经常带领学生走访当地的民间美术家,观摩他们的优秀作品,请他们讲授当地民间绘画的基本技法。经过不断的学习、实验、探索和总结。美术教学改革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果,两年时间学生共创作美术作品数百幅,其中2幅参加全国儿童画展。

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在美术教学方面的改革逐渐深化,杨丹又摸索出采用发挥学生想象力的“四结合”、“三多三鼓励”等教学方法,让学生随心所欲地选择题材,学习全方位多角度的透视方法,把民族审美意识与现代儿童想象意识融合,以此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儿童美术,开创了农村学生绘画创作的新局面。

通过美术教学的改革,从1988年至今,杨丹指导的学生美术作品有30幅先后参加全国各种儿童画展;二百多幅先后参加县、地区、自治区级儿童画展和比赛,并有50多幅获奖和发表。在1994年到1999年间,有16幅儿童画作品代表国家先后走出国门,到挪威、美国、日本等国参加画展。国内外许多艺术团体收藏了部分学生的作品。

爱,给了孩子

三江是国家级贫困县,孩子们家境贫穷,他们连颜料、纸张都买不起,但是这些孩子们都特别喜欢画画。为了保护学生对美术的积极性,杨丹坚持每学期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钱来购买纸张、笔、颜料送给学生,多年累积已达千余元。在艰苦的教学条件下,极为匮乏的教学资源里,为了克服困难,他付出了许多。

每逢星期天,杨丹都会带着学生上山砍柴筹集资金。没有调色盒他想到用烂碗、烂玻璃代替;没有颜料他想到用锅灰、蓝靛、栀子补充;没有画纸他想到用地面为纸进行练习;没有创作室他想到整理学校的贮藏室……就这样在艰苦的环境里,杨丹因地制宜,指导学生苦练绘画基本功。

为了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每逢放晚学和课外活动时间,杨丹都会带上爱好画画的学生,或郊外写生,或鼓楼前素描,或贮藏室里着色。为培养学生,杨丹付出了自己十足的爱。

有时为了能上好第二天的课,杨丹必须精心备课、范图练习直至深夜。他利用休息时间自费制作教学幻灯片100多幅,画板、调色板一大批,免费为美术兴趣小组学生上课达几千个课时。长期的过度劳累,再加上生活无规律,使他患上了胃病。

有一次,杨丹到离乡30公里远的知了小学辅导学生,返回途中,遇上一场雨加雪,为了保护一卷儿童画作品,他用仅有1尺多的尼龙布包住学生的作品,自己却淋得像个落汤鸡,结果患上了重感冒。他就这样为了孩子,为了美术教学,全身心地倾注自己的爱。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