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心牵油龙走高原

2004-09-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特约记者 唐向东 通讯员 樊厚东 记者 喻国英 我有话说

风霜,在他脸庞刻下一道道印痕;强烈的紫外线,在他皮肤镀上厚重的古铜色―――总后青藏兵站部某输油管线管理团高级工程师姚志祥,志愿上青藏高原29年,为格拉输油管线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先后荣立二等功和三等功各l次,8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3次被评为“优秀科技干部”,2003年被评为全军和全国学雷锋先

进个人。

翻过海拔4000米以上高原200多次,行程相当于绕地球13圈,还险些丢了性命

绵延1080公里的格拉输油管线,沿途有900多公里穿越青藏高原海拔4600米以上的永冻地带。自1976年主动报名支援青藏建设的姚志祥,每年从3月开泵到10月停油,总与这条油龙相伴左右,有几次还险些丢了性命。

那年,从西藏黑河到拉萨的300公里管线观测处于失控状态。春节刚过,姚志祥便带着20多名官兵徒步巡线。途中,他突发40℃高烧转成肺炎。在高海拔地区得了肺炎就等于领了死亡通知书,但他硬是闯过这一劫,坚持巡完全程,确保了管线安全。

2000年9月,沱沱河加油站油罐因年久失修渗进了水,姚志祥率队抢修,中毒晕倒在罐里。经兵站医生抢救,他才算捡回一条命。

2002年,姚志祥上线连续打硬仗恶仗175天,完成105张图纸的工作量。西藏自治区交通厅干部大吃一惊:“部队的工作效率真是神了!”他回到团里时,人黑瘦,嘴乌紫,眼深陷,体重掉了10公斤,虚得几乎站不稳。

29年设计图纸3500张,相当于一个工程师64年的工作量

当年,刚进管线团时,姚志祥被任命为管线维修所生产技术组长,总抓11个车间24个工种产品设计生产的指挥、调度、工艺、质量。在大学,他读的是“金属工艺”;这么多专业不懂,他跑到格尔木小书店买来一大堆书,白天黑夜地啃。在姚志祥的词典里,没有“不会”这个词。几年下来,他成为管线团唯一具有多专业复合型技能的高级工程师。没人敢碰的管道抢修难题,姚志祥偏要试试。譬如,他带领技术小组艰苦攻关5年,终于找到一种既能保证安全,又能保证油品质量,既适合野外管线抢修,又适合泵房内管道的带油焊接新方法,填补了国内外成品油管道带油焊接的技术空白。29年来,他自己设计完成图纸3500张,干了一个工程师64年的正常工作量;出版5部学术专著260多万字,有4部专著被列为军队固定管线专业通用培训教材。

解决技术难题400多个,创造效益7400多万元,潜在效益近亿元

“在高原工作,总有意想不到的难题,”姚志祥说:“解决一个难题,就体现一次人生价值。”

五道梁没有地下水,要用一个排的兵力开水车到30公里外去拉水。若按20年计算,至少要花费1000多万元。姚志祥仔细勘察,找到附近一条6月来河水、8月断流的季节河。他设计并指挥建起15300立方米的蓄水池,彻底解决了五道梁日耗水量30吨的大问题。这一工程,后来成了青藏线各站的范本,青藏线全线部队从此用水无忧。

姚志祥还改造全线7个站锅炉,把柴油机循环水用于采暖,解决了输油、采暖各自烧油能源浪费问题;用废钢管和槽钢改造7个加油站房顶,解决了塌顶问题。据兵站部有关部门统计:29年里,姚志祥解决各种技术难题400多项,给国家创造效益7400多万元、潜在效益近亿元。姚志祥还成功进行23项技术革新,完成唐古拉山“三站”供水系统、沱沱河泵站营房、沱沱河“三站”防洪堤、雁石坪下行管道改线、五道梁泵站蓄水池、纳赤台泵站营房的设计与新建、青藏公路沿线13座部队及地方加油站供油系统防盗设施的设计与施工,在《油田储运》、《管道技术与设备》等国家级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48篇,为青藏线乃至全国输油战线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财富。他还培养技术尖子近百个,带出了一支技术梯队。

相关链接格拉输油管线位于群山之父、万水之源的青藏高原,1972年5月30日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修建。这条管线,起自青海格尔木,终至西藏拉萨,承担西藏军地几乎100%的油料输送,被藏族同胞亲切地誉为金珠玛米献给西藏的“乌金哈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