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淮河治理、环境保护与执政能力

2004-09-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陆迪 我有话说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会前的新闻报道显示,本次会议的重要议题是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相信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对于我们国家更好、更快的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执政能力建设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淮河治理而言,也可略见一斑。

淮河治

理问题今夏成了一个小小的热点。据权威部门解释,由于旱涝不均,闸坝较多,各地为农灌之需,均在各闸坝内蓄水,以便抗旱。平时没有生态基流,每年初汛时上游各地相继开闸放水,在洪水推动下,闸内积存的污水集中下泄,形成污水带,短时间内对淮河干流造成巨大的污染冲击负荷远远超过水环境的自净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水污染事件是必然的。

淮河出现污染团后,有关部门及时组织力量对水质情况进行了全程监控,并要求各地采取应急措施:一是及时报告污水团信息;二是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监督管理,确保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行,严防偷排偷放违法行为;三是及时在当地媒体公告淮河水质,避免环境污染造成损失。这些措施对淮河污染治理起到了积极作用。

据了解,治淮十年来,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淮河流域累计投入治污资金约193亿元人民币。沿淮四省采取了结构调整、工业污染防治、污水处理厂建设、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一系列措施。总体上看,沿淮四省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淮河流域排污总量有所下降,水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过去淮河流域高速度的污染趋势得到初步遏制。这些成绩是在淮河流域大部分都是欠发达地区的条件下取得的,十分不易,它也证明了国家将淮河流域作为重点流域进行治理的决策是非常及时和正确的。

如果没有这十年的努力,淮河的情况可能会比现在糟糕得多,今年的污染事件可能要严重得多。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污染治理不可能一劳永逸,特别是一些支流污染依然严重,治理速度赶不上污染速度。污染反弹与遏制是长期、艰巨的工作。

最近,温家宝总理、曾培炎副总理等国务院领导专门对淮河治污问题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淮河流域总体上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为推动和加快淮河治污进程,按期实现年度工作目标,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大力完善市场的基础作用,标本兼治,重点抓落实。

应该看到,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人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这是我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党中央、国务院抓住机遇,及时推动环保工作,并在全国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对于确保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水污染治理防治而言,它涉及很多部门和社会各个方面,必须树立大系统的观点,建立统一、协调的机制,实行综合治理。从组织建设到科学研究,从政府行为到市场机制的运用,这些都是我们搞好环保工作并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除了国务院主管环境保护的职能部门――国家环保总局要尽职尽力之外,各地政府、各有关部门应按本部门职责支持配合环保部门做好统一监管工作,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同时,要继续开展环境警示教育,让更多的干部、群众关注污染治理的进展,参与环境保护。此外,应及时、准确地公开环境质量信息,公布政府和企业污染治理情况等信息,支持广大群众和新闻媒体监督环保工作。以上作法都是执政能力建设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体现。有了坚强有力的执政能力的保证,我们相信,建设秀美山川的目标就一定能早日实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