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走向世界的创新教育

2004-09-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夏斐 我有话说

在武汉,有这样一所名牌中学。这里既每年都不断产生高考状元,又有学生走上联合国部长级会议讲坛代表亚洲儿童用英语发表演说;这里的老师因不布置作业抓得太松被学生家长投诉,却每年有90%以上的重点大学升学率……这所中学就是40年前由周恩来和陈毅等提议创办的武汉外国语学校。太多的矛盾让记者不得不走进这所中学。

一个创造神话的地方

学生是衡量一个学校教育的最终标准。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到今天,武汉外国语学校学生先后15次获得湖北省及武汉市各类状元。

该校的状元多,保送生也多。今年的应届毕业生为147人,其中104人取得了保送资格。每年高考保证在90%以上的重点大学升学率,重点率平均高出武汉市重点中学40个百分点;20%左右的学生到北大和清华继续深造。

更令人称奇的是 “状元”的决战不仅仅表现在高考上,在不唯分数的地方,这里照样创造神话 2003年,武汉外国语学校初中部年仅13岁的辛立佩成为了全国50名第三届中国少年科学院院士之一,这也是湖北省惟一的当选者。

2001年,该校高三学生金城作为亚太地区儿童代表,惟一的中国儿童代表,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第五届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儿童发展问题部长级磋商会议。”

1998年,该校学生肖鑫参加法国大使馆和法国五洲电视台联合举办的《1998进军法国》世界足球赛知识竞赛,取得优良成绩,被邀请赴法国观看世界杯足球赛。

仅有外语是不够的

湖北省分管教育的副省长辜胜阻把武汉外国语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特点称之为“外校现象”。他说:“外校创造了一种符合认知和学习规律、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既能学得轻松,又学得优秀。”

如何解读“神话” 校长燕华兴认为,外校的成功首先在于确立了培养走向世界的人才的办学理念。燕华兴说,我们明确提出:以创新教育为核心,把学校建成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益,信息化和国际化,具有开放特色的全国名校,为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自主意识的走向世界的人才奠定素质基础。

这样的人才仅仅掌握外语是不够的,首先必须有自主意识。如何培养自主意识?教师们认为应该让课堂动起来!学校把“自主、参与、互动、合作”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其特征是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学校组织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为主题的“三优”评比活动。使全体教师从理论到实践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和提高。

在武汉外校,何文浩是一位有着神奇般能力的高中物理教师:从来不给学生留作业,学生的全部作业都在课堂上完成。而他的教学成绩在全国却是一流的。学生们这样评说他:何老师讲课时只拿一支粉笔上讲台,从来不拿书。他从来不在形式上下功夫,他的功夫都下在如何在课堂上讲得形象生动,如何让学生过耳不忘,如何让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如何让学生明白该怎样学物理。对于要领,他总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从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学生根据已知的公式自己推算出新的定理公式,推出来了,便是掌握了。推不出来,他进一步引导,直到学生自己领悟。何老师说,学生自己领悟的东西总是记得特别牢。副校长陈文国说 何文浩的课堂不仅“动”了起来,而且“动”成了一个品牌。

这里还有一道奇观,就是每天下午的选修课实行“走班制”。学生原来的班不存在了,想上什么课就到什么班。学校开设的选修课达35门,这些课的名称就很吸引人,如“英国的政体”、“澳大利亚研究”、“说话的艺术”、“中外优秀文化”、“自然科学前沿”等。

世界在我心中

走进这所位于美丽太子湖畔的中学,记者的感受是浓浓的世界气息和全球意识。校园所有标牌都是中外文对照,校门旁是钱其琛同志题写的校名,教学楼的外墙贴着邓小平同志关于“三个面向”的大幅题词,行政楼大厅外是黄华的“发扬外语特色,实现文理并重,争创全国一流”的题词。主干道旁竖着“为走向世界和未来而准备”、“外语是人生斗争的武器”的巨幅标语牌。走进办公楼大厅,“世界在我心中”的紫铜浮雕和临摹的世界名画展现在记者面前。

校园每日的外语广播,外籍教师担纲的“外语角”,师生同台的外语晚会,形成了校园浓郁的外语学习和交际氛围。外语课堂上,用的几乎都是新近出版的外国原版材料,如《新活英语》、《捷径》、《新概念英语》、《音乐声中学法语》、《新视野》、《走遍美国》、《展望未来》等等。这些与国外大体同步的教材,提供了具有时代气息的语言材料和语言实践活动,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冲击可想而知。

法国前总理巴拉迪尔曾参加武汉外校的升旗仪式并对学生作了精彩演讲。一个大国总理来到一所中学,这样的创意很多人想都不敢想,武汉外校却把它变成了现实。正是这种浓浓的国际意识,才使学校每年有5000多名各国客人访问,其中不乏政要、知名学者和大企业家。学校因势利导,把接待任务变成培养学生外交能力的机会,让学生当导游、做翻译。法国前总理朱佩的夫人、法国驻华大使毛磊、德国杜伊斯堡和英国曼城的市长来校演讲,题材遍及自然、社会、文艺、历史、地理、政治、环境以及众多热点话题,使学生们感受到世界的脉动,了解最新的国际信息。而且他们的演讲都是由学生担任翻译,其意义远远超过让学生掌握一串串词汇、一条条规则。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