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蓬勃发展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庆祝新中国成立55周年特别报道④

2004-09-28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特邀嘉宾李慎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佘志远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副主任

专栏记者李瑞英李亚彬

缘起

一个国家要振兴,离不开理论指导;一个民族要兴旺,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

的繁荣与发展。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和关怀下,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蓬勃发展,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相适应、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科研实力雄厚的局面,推出了一批批有较高学术价值和理论深度的精品力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保证和智力支持。在新中国成立55周年之际,我们特邀请理论界两位专家,请他们畅谈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

记者:我们党是一个高度重视理论建设的党。回顾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历程,每一步都是在党的关怀下走过来的,许多重大项目都得到国家的资助。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党取得了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正确方向,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李慎明: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毛泽东同志指出,全党要注意思想理论工作,有计划地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评论家,把理论工作搞起来。他还针对轻视哲学社会科学的现象,提出要重理不轻文。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江泽民同志2001年8月7日在北戴河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四个同样重要”,2002年4月2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强调对哲学社会科学要做到“五个高度重视”,2002年7月16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强调哲学社会科学有“两个不可替代的作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深刻阐述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指导方针和目标,对新世纪新阶段进一步开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新局面作出全面部署,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纲领性文件。

佘志远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也充分体现在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资金支持上。1986年设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由国家财政拨款资助社科研究项目,这是党和国家为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所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国家社科基金设立之初为500万元,之后逐年增长。特别是近些年,基金数额大幅度增加,从1998年的2800万元增至今年的1.2亿元。目前,国家社科基金设置马列・科社、党史・党建、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历史学、文学等22个学科及教育、艺术、军事三个单列学科。每年都有大批的专家学者积极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量和立项数不断增加。从1998年到今年,项目申报量从5000项增至11000项,立项数从不到500项增至1100项。截至今年,国家社科基金共资助了12000多个项目。

形成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

记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发展迅速,在十年动乱中被破坏了的学科得到恢复和发展,同时又涌现出许多新兴学科,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涌现出了一批功底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科带头人,壮大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队伍。

李慎明:现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有一级学科19个,二级学科225个,三级学科666个。全国高校共设置各类学科专业781种,其中哲学社会科学217种,占专业设置总数的27.8%。我国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现代哲学社会科学各个主要学科和门类都已具备。比如,哲学包括八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哲学和科学技术哲学;经济学包括十六个二级学科: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和国防经济学;法学包括十个二级学科: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自然保护法学、国际法学和军事法学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化,涌现出一批新兴交叉学科和分支学科,如数量经济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数理语言学等。自然辩证法的研究领域也大大拓展,分化出科学学、未来学、科学社会学等分支学科。

目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队伍主要包括五个方面:高等院校、社会科学院、党校和行政学院、党政部门的研究机构、军队院校等。据有关方面统计,全国教育系统从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人员有26万多,其中高级职称人员有8.3万多;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有1600个。社会科学院系统由中国社会科学院、30家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和15家中心城市的社会科学院组成,有400多个研究所,专业人员8000多名,其中高级研究人员4100多名,全国县以上党校和行政学院有3000多所,教学和研究人员有2万多人。

哲学社会科学硕果累累

记者:哲学社会科学具有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广大社科工作者围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深入进行理论探索,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都有新的重大进展,产生了一批具有时代特点、颇有影响的奠基之作,其中不乏传世精品。

佘志远:是的。在国家社科基金的资助下,广大社科工作者围绕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特别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推出了一批有价值、有深度、有分量的理论成果。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基本原理》、《邓小平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等,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中国通史》、《中国民间文艺集成》、《中国人口通史》、《中华大藏经》、《世界文明大系》、《亚里士多德全集》等,为提高我国基础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了解,近十年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发表学术论文100多万篇,出版各类著作近20万部。比如,肖前、李秀林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黄楠森、庄福龄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蒋学模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程》等,影响十分广泛;费孝通主编的《社会学概论》、罗国杰主编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各自领域的开创之作;白寿彝主编的23卷本《中国通史》,用新的体例对我国从远古时代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在国内外学术界反响强烈;季羡林主编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将散藏于世界各地的四库存目书4000余种、6万余卷悉数收集汇编,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史料价值和版本价值。此外,任继愈主持整理编成的《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正编》106卷,是古籍整理的重大成果。

李慎明:以中国社科院为例,中国社科院自1977年建院以来出版学术著作7700余部、发表论文8万多篇、完成研究报告1.3万多篇,翻译出版了2600多部学术译著作。其中一些大型研究成果,如范文澜的《中国通史》、郭沫若的《中国史稿》、钱钟书的《管锥编》、严中平主编的《中国近代经济史》和一些大型工具书、文献资料如《中国大百科全书》、《甲骨文合集》、《现代汉语词典》等,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从1991年至今,我们每年都出版《中国经济蓝皮书》,并从1992年开始,每年还增出《中国社会蓝皮书》和《世界经济黄皮书》等25个系列。

哲学社会科学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记者:理论的生命力在于指导实践。哲学社会科学只有正确回答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努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服务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基本任务。

佘志远:多年来,国家社科基金坚持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着力资助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研究,努力为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服务。比如,“三农”问题、国企改革问题、宏观调控问题、科学发展观问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问题、文化建设问题、党的建设问题等方面的研究课题,占立项总数的50%以上。研究成果中提出的许多有价值的建议被吸收进党、国家和政府的有关部门决策中,或被作为制定有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据统计,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对基金资助的成果作出的批示超过200件。

李慎明:中国社会科学院注重当好党和政府的“思想库”、“智囊团”。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中国社科院完成中央和各部委、地方委托交办课题100余项。有多项研究成果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和孙冶方经济学奖等。许多应用成果,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所采纳。

李慎明、佘志远:回顾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历程,总结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经验,最重要的是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党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指导方针,大力推进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要把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中之重,加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和研究工作,努力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回答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要抓紧编写充分反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史学、新闻学和文学等学科的教材,形成充分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新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进一步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